房价居高不下 香港楼市已经进入了“拼爹时代”
装修知识 作者:悠游 时间:2018-07-06 14:55:46 浏览量:3146 来源:住范儿
导语:
香港人基本上很少抱怨房价太高的,绝大多数的香港人愿意租房结婚生孩子,想买房子的就跑到深圳珠海买。 这是偶对香港的一个印象: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还是有道理的。 说的是和大陆对比,香港抱怨房价高的人群比例没大陆高。 不敢:香港高房价已经把民众绑架 就是房地产商已经把香港的居民都给绑架了。为什么?我们都买惯了高房价,高房价之后,你把自己全家的财富全放进去。放进去以后,你就不能指望房子跌,因为房价一跌的话,你原来的资产就可能因此变成负资产。所以现在香港的老百姓跟内地的老百姓不一样,内地那边老百姓都希望跌,香港是不希望它跌。 不用:抱怨有出口,楼市民怨小 与大陆情况相比,香港有许多问题更严重。比如我们说的楼市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香港的基尼系数比内地还高,分配比大陆还要不公。但是香港的民怨却比大陆的小,那是因为在香港有的法制更完善,民众有其他民怨的出口。必须承认,现在大陆许多人骂楼市,并非全部是因为楼市的问题,而是因为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导致。所以即使买了房子的人也会骂房地产商与政府勾结。而且人们骂楼市,也是因为这个领域是可以被骂的。 不必:一些条件很差的公屋保障了底层人的生活最底线 在香港自己掏钱买高档私人住宅的,都不是普通平民,而是以律师、会计师、医生、经理人员等为代表的高收入人群。但这并不代表低收入群体就无房可住。占香港人口一半多的人居住的是价格十分低廉的政府保障房屋,叫做“公屋”和“居屋”,楼市涨跌跟他们没多大关系,所以他们完全可以像看电视一样,淡看楼市风云。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许多公屋的条件很差。说起楼市,香港和内地真是很像:地产商缺乏诚信,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穷人买不起房子。其实一开始内地发展房地产就是向香港学习,比如说期房销售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现在香港内地共战“高房价”,一边是“9招12式”,一边是“国10条”,还真是巧得很。 不过也有不同之处,面对高房价,港人似乎忍耐力更强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香港人都不会抱怨老板,因为老板可以炒你,你也可以炒老板。香港人也不会抱怨政府公务人员收入高,因为大家招考机会均等,你没有当公务员是你没有本事。香港人也不会抱怨有人赚了大钱,因为市场上机会的均等的,你没有赚到是你没有本事。我的一个朋友是香港人,我当着他的面抱怨说去年大家都买股票我没有买,吃亏了。他一脸惊讶,他的想法是,你今年可以买啊,因为机会天天都有啊。 一个社会的公平,是建筑在法制、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上的。而经过了数百年的市场经济洗礼,香港人已经深刻认识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公平的一条普遍准绳。而我们呢?我们经历了50多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这给人们在认识上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要命的,是不承认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进入市场经济改革阶段后,中国社会仍没有实现从政治平等,向经济权力平等的观念过渡,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由于改革初期的一些不规范现象,造成今天在一些人眼里,有钱人的钱全是偷来的、抢来的,都是贪腐来的。而在香港,大家对有钱人是保持着一种神圣和尊敬的态度的。而这种尊敬,是对一种制度、一种辛苦、一种能力和一种责任的尊敬。从另外一个侧面讲,我们的有钱人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他们金钱的来路有问题,他们的社会责任不到位等等,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题目。 回到房子问题上,还是这个问题。大家表面上抱怨房价,实质上是抱怨的机会不均等和分配不公。例如,大家红眼的是发展商赚了多少钱,红眼的是政府官员有自己的福利房,红眼的是邻居家因为早买了房子而暴富,红眼的是有人炒房赚了大钱。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维护公正的责任就被提高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对于哪些是政府的责任范围,哪些不是政府的责任就无法厘清了。从去年以来,在上述问题上,不光百姓,包括政府和媒体的声音,大都是混杂和缺少理性的。大家要政府回答的,是为什么他赚钱了我没有赚,为什么他住大房子是80万我住要120万。而这其中,很多问题是政府无法回答的,或者只能交给市场来回答的问题。 值得关住的是,政府在这样的一连串的骂声中,丧失了基本的判断。他们把维护公平的责任和救济低收入百姓的责任混同了。现在不分皂白的简单压制房价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广州的老张,就是这个典型分子。当然,也是这个原因,老李在接受访谈时,提出对于房价要区别对待的态度,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香港房价1997年为什么暴跌
香港回归,对大陆政府持不信任,加上国外干涉导致金融风暴。
房价已经很高 未来香港楼市如何走
、中国大量的中小城市价格一点都不高,马鞍山也就5000,7000已经是高价,而距离马鞍山高铁仅仅半个小时的南京,房价是其几倍之多。 所以,所谓的房价高,也就是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仅此而已。
为什么香港和日本楼市崩盘过,现在房价还这么高
日本的房价并不高,老龄化导致很多郊区房子白送都不要。只有市中心房价还很高。要知道日本东京支撑了占了整个日本GDP的50%还多。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的发展方向,市中心房价蹭蹭涨,郊区以后会有很多房子白送都没人要。
拼爹时代的事件
1.《人民网:好一句“我爸是李刚” 好一个“拼爹”年代》2.中国广播网《中国教育进入拼爹时代 孩子们的尴尬未来》3.点石中国《中国已经进入“拼爹”时代!》4.凤凰网《拼爹时代病:“我爸是李刚”》5.视频 >> 拼爹时代 悬赏金饭碗6.女友网站《拼爹时代:女大学生选男友得拼准公公?》7.《人民网:网民评出“四大名爹”“拼爹”时代能持续多久 》
有没有其他国家历史上的房价崩盘的记录?
房价暴跌,不光在我们中国存在,在国际上也是比比皆是,举例如下:一、美国房地产泡沫:7.5万人口的城市竟出现2.5万名地产经纪人;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建筑业日渐兴盛。在这种背景下,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冬季气候温暖而湿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迅速成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胜地。由于佛罗里达的地价一直远低于美国其他州,因此该州成为了理想的投资地。许多美国人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购买房地产。随着需求的增加,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开始逐渐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例如棕榈海滩上的一块土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则高达400万美元。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据统计,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在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在这种狂潮的催动下,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然而好景不长,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据说美国商界大名鼎鼎的“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当年也因此一贫如洗,此后被迫做了17年的纸杯推销员。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二、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三、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1998年—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产阶级居住社区“太古城”,楼价就从最高时的1.3万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