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前段时间,关于微波炉会破坏食物营养的说法随处可见。理由就是微波炉会导致食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比如放进微波炉的是牛奶,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牛奶了。当谩骂的热潮退去,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反对者的说法都是凭空猜测,并没有科学的理论或数据为基础,是站不住脚的。到底微波炉会破坏食物营养吗?还是让我们用事实,用数据来说话吧。 烹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烹调方法都会造成食物营养的损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微波炉是通过促进食物中的分子振动,从而实现加热食物的目的,其本质与烤箱并无差别,只是使速度加快而已。然而但凡有点科学常识的人就知道,微波对营养价值很少或几乎没有影响。 毫无疑问,每种烹调方法都会损坏食品中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决定损坏程度是食物烹饪的时间、使用了多少液体和烹饪的温度。既然微波炉比常规烹饪方法使用的热量更少、烹饪的时间更短,那么按理说它应该是损坏营养程度最小的炊具。 对热最敏感的营养物质是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这些通常存在于蔬菜中。 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研究了烹饪方法对蔬菜中水溶性维生素的影响。他们发现,用微波炉烹煮的菠菜几乎能保留所有的叶酸,但如果用普通炉灶,则会损失约77%。他们同时还惊讶地发现,用微波炉烹饪的培根腌肉与普通方法烹饪的相比,其中含有的致癌物亚硝胺水平显著降低。 至于蔬菜,如果用微波炉烹饪只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加了水,就会大大加快营养物质的流失。2003年发表在《食物和农业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用微波炉烹饪甘蓝时将其浸泡在水中,将损失74%~97%的抗氧化剂。
微波炉加热的事物对营养的损失大吗?
最近国内某报刊登了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建议拔掉微波炉的插头》———提出微波炉加工过的食品对人体有百弊无一利,呼吁人们彻底放弃微波炉。究其源头,是一篇据称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学者的文章。自从微波炉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难以离开它了。据说在美国微波炉的使用率达到90%,上海这方面的统计我们没有掌握,但记者在自己身边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一般生活条件的家庭每天使用微波炉的次数至少在4次以上,主要用于加热和解冻。对于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家庭,一天内使用微波炉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并不少见。以Babara一家为例,小夫妻俩早上起
床后,热牛奶两杯,即使用微波炉2次;微波加热烧烤面包,使用1次;煮即食燕麦,使用1次。中午,母亲一人在家吃饭,加热剩饭剩菜,使用微波炉2次。下午,烧烤山芋使用了1次。傍晚,烧饭、解冻猪肉、蒸鱼各使用1次。发现刚炒的刀豆不熟,又用微波炉加温1次。晚上消毒抹布,又用1次,总计12次。正是由于市民使用微波炉的频次在逐渐增多,出现这样一篇文章更让人忐忑不安,使用微波炉是不是对人体有害,使用微波炉要注意点什么,记者专门咨询了有关人士。专家教你科学使用微波炉1.必须读懂微波炉的使用说明书。2.不能违规操作,不宜在加热过程中放置不应加入的食物佐料。3.按规定使用微波加热专用器皿,少用塑料制品,以用瓷、陶材料盛器为好。4.加热易发泡、易膨胀、易蒸发的食物时,如牛奶、豆浆、鸡蛋等,应严格按程序操作。开门前先观察加热食物的变化或外观状态,开门时防止食物溅出,伤及眼睛、皮肤等部位。5.经常检查微波炉门的关闭情况有无异常。怀疑有微波漏能时,可在微波炉工作时使用测电笔或小型日光灯管在门隙周围测量,如发现电笔或灯管发亮,则表示有微波泄漏存在,尽快送往检修单位检查。6.做好微波炉内的清洁卫生工作,不能留有食物飞溅的残渣或油污。7.微波炉运转时,劝告儿童不要靠近。8.微波炉安放位置:不宜与人们站、坐位置太近,更应避免人体头部接近工作中的微波炉。9.一旦怀疑有微波漏能,发生人体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只要规范操作,微波炉运转正常,微波炉正常加热不会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微波炉》一文内容摘要观点一:微波加热血液可致死1991年,Norma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Norma却死了。Norma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观点二:志愿者生理发生变化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HansHertel博士和Bernard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气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减少了。淋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观点三:微波改变血清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血清会导致发光细菌发射出更多的冷光,似乎微波中的能量被转移积蓄在食物的分子链中,改变了血清的能量结构,当细菌遇见血清时,就受到刺激发出光线。观点四:前苏联禁用微波炉前苏联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和食用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对应用微波辐射制定了非常严厉的限制。观点五:微波食品有致癌性,营养受损科学家还发现,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胆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此外,细胞膜的电解性出现不稳定现象。维持正常的细胞膜电解性对细胞的健康和细胞间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而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观点回应【来自营养学家的声音】今年的《美国食品科学》中记录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微波炉烹饪方法比传统烹饪方法维生素C损耗减少20%,维生素B1损耗减少40%。我国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以前也作过类似的检测分析,卷心菜经微波炉烹饪,维生素C的损耗率为4.76%,而传统烹饪方法导致的损耗率却为19.04%。另外,食品中矿物质、氨基酸的存有率也比其他烹饪方法高得多。如用微波炉烹饪蹄骨旁,八种必需氨基酸为微波加热前的98.6%。对于最近国外文章所提出的微波加热后的食品有害人体的看法,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柳启沛和名誉理事长史奎雄都表示我国对微波用于日常饮食加热、烹调这一细微领域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定要有根据,一是资料和理论依据,二是更重要的实验。【来自微波专家的声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辐射生物学专家曹恩华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辐射的影响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可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妄下断言。其次要看微波炉加工的对象是活体还是静体。输血致死的例子举证不确切,因为它是把用于输血的活性血液同静体的普通食物相提并论,这显然说明不了问题。曹恩华还指出,要认定微波炉加工食品是否有害,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特别是分子水平的测试。比如判断是否致癌,就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是否增加、增加多少作定量分析等等,而且要看这种增减是否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试验还必须有大量人群的严格比对,得出统计学的科学结论。该文章提及的试验很不充分,缺乏严格的病理学调查,所以虽然原理上没有错,但结论却是轻率的。比如它说血清导致细菌发光,用志愿者的血清就绕了一个弯,直接用加工过的食物岂不更好;此外,它用了几个志愿者?是光食用微波食品,还是也食用其他食品?结果是否都一样?这些都缺乏统计学的结果。曹恩华建议,此类试验最好用实验鼠来做,而且要做是否产生活性氧等最基本的实验。【来自职业卫生专家的声音】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毒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锡鹏曾就微波对人体的影响做过多年研究。他介绍说,医学和生物学上,将量子能量大于12ev(电子伏特)的电磁辐射称电离辐射,小于12ev的则称为非电离辐射。如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X射线和γ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它们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水和其他物质发生离解从而杀伤活体细胞和生命物质。因此,医生只允许病人或可疑患者进行X射线摄片或接受γ射线照射杀死肿瘤细胞。而微波的量子能量,只有0.00124ev,远远小于12ev,属于非电离辐射的范畴。微波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远比X射线和γ射线小。而微波加热食物的基本原理就是食物中含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等在接受微波的照射后,上述成分中的离子会发生迁移和偶极子形成后的旋转。这些离子的迁移、旋转及相互摩擦等快速运动伴有能量损耗,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产生能耗的多少与物质的介电常数有关,介电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体的含水量来决定。食物被微波加热程度决定于含水量的多少,含水分多的食物容易被加热,所耗能量也相对较多。食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首先是水分的蒸发,只要水分没有全部蒸发干枯,那么食物中的其它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如果加热过度,水分过度蒸发,食物就会烧焦。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那就当作别论了。特别是在添加过多的芳香、辛辣、重油或某些色素时,经过高温加热,有可能使食物变质或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具有致癌活性成分的食物。但实际上,就是在我们通常人工烹调食品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此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国际上都有采用γ射线辐照食品的工艺。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使用。欧美国家一直不断有人反对食用辐照食品。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按照操作规范辐照的食品是安全的。既然γ射线加工的食品可以食用,微波加热的食物无疑也可放心食用了。至于微波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据金教授介绍工业上使用大功率微波加热炉,工作人员过度接近微波介热电容、电极板,有可能发生头晕、头昏、睡眠不足、多梦、记忆力不好等症状。长期接触大功率微波发射天线或经常检修开机状态下的微波设备的工人,除有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外,也有可能出现心率或快或慢的变化,血压波动或偶有心电图检查异常的发现。一旦脱离接触也可减轻症状或日渐恢复。文献中有报道发生微波白内障的病例,这只在极为个别的情况下发生。几乎不存在因接触微波炉而引起眼睛白内障的可能。除了微波引起的白内障以外的其他症状,都是属于可恢复性的功能变化。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方舟子·微波炉的发明纯属偶然。1945年,美国工程师斯宾塞(Percy Le Baron Spencer)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磁控管时,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测是磁控管发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微波炉因此诞生。当然,斯宾塞在做实验时本人也经受微波烘烤,不过这似乎对他的健康并无影响:他活了76岁(1894-1970)。早期微波炉既笨重又昂贵,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适合家用的小型微波炉。由于用微波炉烹饪既快速、方便又清洁,深受欢迎,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家家都有微波炉,在中国也相当普遍。微波炉已成了现代生活的象征之一,因此,如果有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那可真有点骇人听闻了。这种小道消息本来只在网站和小报中流传,可信度很低,本无需认真对待。但是最近有一篇翻译文章《微波食品弊大于利》(作者/Raymond Francis,译者/吴轶凡,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出现在了中国一份读者众多、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上,把微波食品说得极其恐怖,而且言之凿凿,似乎很有科学根据,让读者恨不得赶快把微波炉扔掉,这就值得我们重视了。该译文后面的注释称文章作者是“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这是译者为了夸大文章的权威性而捏造出来的一个头衔。在原文后面,作者Raymond Francis只说自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培养的科学家”,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在MIT上过学。此人也并非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根据从网上检索到的他接受采访时的自我介绍,他曾经在MIT得过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十几年前自己觉得健康状况不佳,看了多个医生都未能让他恢复健康,于是对医学失去信心,自己研究医学,创建了一家叫“超越健康”(Beyond Health)的公司,专门推销“最佳保健”,销售他发明的保健品,并出过一本书叫《永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声称人类的疾病只有一种,即“异常细胞”,自吹这是“两百年来最重要的医学发现”,如果按他那一套来做,就可以永不生病云云。可见这是个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却自以为有天才发现的夸夸其谈的“科学猜想家”和保健品商人,而这篇文章正是登在其推销保健品的网站上的宣传材料,里面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和逻辑谬误。作者承认微波在自然界也存在,但是声称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不同,“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一般的微波炉手册都有电路图,有电工知识的读者不难看出,里面有一个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微波炉中的磁控管是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一篇抨击微波炉的文章,却连微波炉的工作原理都没有搞明白,足见作者的学术素养低到何等程度,还能有什么可信度?作者提到一次医疗事故,有一位妇女在接受输血后死了,原因是所用的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他声称“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并质问“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原因在于普通微波炉在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而血液一旦温度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就会出现溶血。可见,这种医疗事故完全是由于融化血浆时局部过热引起的,而不是微波加热本身会产生毒性。事实上,目前医学界专用的血液加温器,有许多就是用微波加热的,并没有因此出现医疗事故。输血和饮食之间也没有可比性。不适合于输血的加热方式,并不等于就也不适合于饮食。例如,如果用水浴加热血液也会出现溶血,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食品也不能用水浴加热呢?有点头脑的人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种推理之荒谬。该文还提到了一个实验:“瑞士皇家科技协会(按:应译为瑞士联邦研究所)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Hertel博士曾经为瑞士食品公司工作,后被解雇,也成了Francis那样的“保健专家”,但从来不是瑞士联邦研究所的成员,与他合作的Blanc博士才是该所的技术顾问,不过Blanc博士后来宣布改变看法。他们做的这项实验,是非常不严密,甚至有些荒唐的。他们总共只找了8名实验对象,其中一位是Hertel本人,实验者本身就是实验对象,完全违反了临床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双盲原则(实验者和实验对象要互相不知情,以免在测量数据和解释结果时出现主观偏差)。从统计上来说,只有8名实验对象,样本太小,没有统计意义。其实验设计也相当荒唐:让实验者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生食品、用普通方法烹饪的食品和用微波炉烹饪的食品,在进食之前抽一次血,在进食之后15分钟和2小时各再抽一次血,然后比较血的成分变化。他们声称,在吃了微波食品之后,血液成分马上发生了不良变化。这是荒唐的。他们忘了,在进食之后,还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食物中的成分绝无可能如此迅速地进入血液并改变其成分。限于篇幅,我不想在这里具体地一一驳斥这篇文章的无稽之谈。我只想指出,只要对微波炉加热原理有所了解,就不会相信微波食品会有害健康。微波是通过电场变化让食品中的水分子高速旋转、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来加热食品的,微波本身的能量极低,不足以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微波被吸收,全部转化成了热能,一旦关掉微波炉,磁控管停止产生微波,微波也就立即消失了,不可能“储存”在食物之中。如果说用微波炉加热有什么坏处的话,那也是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可能破坏了某些营养成分(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专家建议不要用微波炉加热给婴儿喝的奶)。但是总体上来说,微波食品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特殊危害的,与一般加热方式相比,它甚至可能还有某些益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资料说:“微波烹饪与普通烹饪相比,并不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事实上,用微波炉烹调的食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微波炉的烹饪速度更快,而且不必加水。”最后顺便谈一下微波泄漏的问题。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目前还在研究。微波辐射能够加热食物,当然也能够加热人体组织。高强度的微波辐射能烧伤皮肤,眼睛对之更敏感,有可能导致白内障。但是从微波炉泄漏的微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微波炉有多重保险防止微波泄漏。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定,在离微波炉5厘米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必须控制在每平方厘米5毫瓦之内,这个强度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而事实上目前生产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比国家标准还要低。而且,微波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的,在离微波炉50厘米处的微波强度只有离微波炉5厘米处的一百分之一。微波炉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超标泄漏的,万一由于微波炉损坏而出现大量微波泄漏,最可能的后果之一是让你觉得皮肤发热。高技术产品对一般人来说,总是显得很神秘。神秘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惧,有些人也就利用这一点来吓人、蒙人。我们要了解这些人的背景,相信更权威、更可靠的资料,不要被轻易吓住,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牛奶在微波炉的加热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吗?
不会的。任何蛋白质经过加热都会改变结构,不管是用微波炉、电或者蒸汽。生物用语叫蛋白质变性。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也就是肽键断裂),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加热后的变性蛋白质反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是指磁控管产生的微波作用于极性分子(如水、脂肪、蛋白质等),使得极性分子按一定的方向规律排布。磁控管产生微波的频率2450MHz,较高频率的微波使得极性分子规律排布时相互摩擦,产生热量。
用微波炉热食物,会造成营养流失吗?
微波炉破坏食品营养的“潘多拉魔盒”? 饮食保健 中国消费者报/ 2004 年/ 04 月/ 05 日/ 第B03 版/ 本报实习记者杨蕾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快捷方便的微波食品无疑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宠 儿”,但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用微波炉烹煮是最破坏蔬菜营养的方法,而前 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篇来自美国网站,关于微波食品对人体的有害的报道使 “微波有害论”狼烟再起。那么微波炉真的是破坏食品营养的“潘多拉魔盒”吗? 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失吗 据报道,来自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测量了用蒸、高压锅、煮或微 波炉烹煮的椰菜中的抗氧化剂含量。通过测试发现,在蒸的过程中,蔬菜中的抗氧化 剂几乎没有被破坏,但微波炉烹煮的椰菜中的抗氧化剂几乎消失殆尽,其他烹煮方法 对抗氧化剂的破坏程度介于两者之间。而抗氧化剂是通过破坏活性化学物质来保护 营养细胞的一种混合物。 使用微波炉,真的是最不可取的烹饪方式吗?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学评价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月欣女士 谈到,微波烹饪会引起食物营养成分的丢失是事实,但实际上对食物的任何加工过程 都会导致其营养成分的丢失,而不单单是微波炉加热。在微波炉加热的过程中,也许 食品中的某一种成分会丢失得比较多,例如微波炉加热卷心菜、芜菁时,其中的胰蛋白 酶抑制剂会丢失。但同样的成分在微波炉加热芥兰、红薯等食物时,其丢失量就要少 于传统的烹调方式。“虽然我们没有做过有目标的严格设计下的试验,但在用微波炉 2 分钟解冻冷冻食品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有水分的流失,但维生素类的营养物质损失 并不大(3 %~10 %左右) ,而其它矿物质和大量营养素几乎没有变化。”杨主任还指出, 因为与传统烹饪方法相比,微波炉加热的时间通常很短,虽然微波促进分子运动,但在 短时间内的分解不会太大。相对而言,炒、煮、煎、烤等传统烹饪方法对食物中营养物 质的破坏都比微波炉加热所带来的营养损失要严重。 用微波炉热牛奶是人们首选的加热方式,但有说法认为微波炉加热牛奶的会较大 程度地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实际上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有文献报道,经巴氏 灭菌法灭菌后的牛奶,用微波加热(2450 兆赫兹、650 瓦) 2 分半钟后,其中维生素C、维 生素E 含量稍有所下降,但是其口感和气味,维生素A、维生素B1 、维生素B2 、β胡萝卜 素、过氧化物酶活性、脂肪和超氧化物量、非脂乳固体量以及总蛋白量都没有发生显著 改变。相反,二次杀菌使牛奶中微生物含量下降了,而且存储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会产生致癌物质吗 北京医院营养室的李长平医师认为,我们一直在研究食物成分在烹调中的变化。 腌制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烧烤食物中含有苯并蓖,这两个物质都是致癌物。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结论是得到大量的科学证据所支持的,是有生理病理学、毒理学等 依据的。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经过微波炉加工后的食物可完全消除这两种致癌 物,但若要说所有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这些已知的致癌物,是一种极不负责任 的说法。况且利用微波炉加工食品除了方便、快捷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安全、卫生、污染 少,使人们摆脱煤气、油烟的侵害。 微波炉辐射会伤人吗 一谈到“辐射”人们便会惶恐不安。而专家们的分析可解除我们心中多余的顾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辐射生物学专家曹恩华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 辐射的影响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 是确定无疑的;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微波可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等领域,造福于人 类;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不能妄下断 言。中国家电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国家商检局进出 口家用电器认可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张铁雁指出,微波炉工作中产生的辐射泄漏的国际 标准是每平方厘米不超过5 毫瓦,比一根普通日光灯管还少。我国微波炉泄露“每平 方厘米不超过1 毫瓦”的标准,比“每平方厘米不超过5 毫瓦”的国际标准还要严格,所 以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危害。
用微波炉是不是会破坏营养成分?
最近国内某报刊登了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建议拔掉微波炉的插头》———提出微波炉加工过的食品对人体有百弊无一利,呼吁人们彻底放弃微波炉。究其源头,是一篇据称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学者的文章。自从微波炉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难以离开它了。据说在美国微波炉的使用率达到90%,上海这方面的统计我们没有掌握,但记者在自己身边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一般生活条件的家庭每天使用微波炉的次数至少在4次以上,主要用于加热和解冻。对于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家庭,一天内使用微波炉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并不少见。以Babara一家为例,小夫妻俩早上起床后,热牛奶两杯,即使用微波炉2次;微波加热烧烤面包,使用1次;煮即食燕麦,使用1次。中午,母亲一人在家吃饭,加热剩饭剩菜,使用微波炉2次。下午,烧烤山芋使用了1次。傍晚,烧饭、解冻猪肉、蒸鱼各使用1次。发现刚炒的刀豆不熟,又用微波炉加温1次。晚上消毒抹布,又用1次,总计12次。正是由于市民使用微波炉的频次在逐渐增多,出现这样一篇文章更让人忐忑不安,使用微波炉是不是对人体有害,使用微波炉要注意点什么,记者专门咨询了有关人士。专家教你科学使用微波炉1.必须读懂微波炉的使用说明书。2.不能违规操作,不宜在加热过程中放置不应加入的食物佐料。3.按规定使用微波加热专用器皿,少用塑料制品,以用瓷、陶材料盛器为好。4.加热易发泡、易膨胀、易蒸发的食物时,如牛奶、豆浆、鸡蛋等,应严格按程序操作。开门前先观察加热食物的变化或外观状态,开门时防止食物溅出,伤及眼睛、皮肤等部位。5.经常检查微波炉门的关闭情况有无异常。怀疑有微波漏能时,可在微波炉工作时使用测电笔或小型日光灯管在门隙周围测量,如发现电笔或灯管发亮,则表示有微波泄漏存在,尽快送往检修单位检查。6.做好微波炉内的清洁卫生工作,不能留有食物飞溅的残渣或油污。7.微波炉运转时,劝告儿童不要靠近。8.微波炉安放位置:不宜与人们站、坐位置太近,更应避免人体头部接近工作中的微波炉。9.一旦怀疑有微波漏能,发生人体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只要规范操作,微波炉运转正常,微波炉正常加热不会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微波炉》一文内容摘要观点一:微波加热血液可致死1991年,Norma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Norma却死了。Norma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观点二:志愿者生理发生变化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HansHertel博士和Bernard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气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减少了。淋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观点三:微波改变血清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血清会导致发光细菌发射出更多的冷光,似乎微波中的能量被转移积蓄在食物的分子链中,改变了血清的能量结构,当细菌遇见血清时,就受到刺激发出光线。观点四:前苏联禁用微波炉前苏联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和食用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对应用微波辐射制定了非常严厉的限制。观点五:微波食品有致癌性,营养受损科学家还发现,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胆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此外,细胞膜的电解性出现不稳定现象。维持正常的细胞膜电解性对细胞的健康和细胞间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而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观点回应【来自营养学家的声音】今年的《美国食品科学》中记录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微波炉烹饪方法比传统烹饪方法维生素C损耗减少20%,维生素B1损耗减少40%。我国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以前也作过类似的检测分析,卷心菜经微波炉烹饪,维生素C的损耗率为4.76%,而传统烹饪方法导致的损耗率却为19.04%。另外,食品中矿物质、氨基酸的存有率也比其他烹饪方法高得多。如用微波炉烹饪蹄骨旁,八种必需氨基酸为微波加热前的98.6%。对于最近国外文章所提出的微波加热后的食品有害人体的看法,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柳启沛和名誉理事长史奎雄都表示我国对微波用于日常饮食加热、烹调这一细微领域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定要有根据,一是资料和理论依据,二是更重要的实验。【来自微波专家的声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辐射生物学专家曹恩华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辐射的影响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可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妄下断言。其次要看微波炉加工的对象是活体还是静体。输血致死的例子举证不确切,因为它是把用于输血的活性血液同静体的普通食物相提并论,这显然说明不了问题。曹恩华还指出,要认定微波炉加工食品是否有害,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特别是分子水平的测试。比如判断是否致癌,就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是否增加、增加多少作定量分析等等,而且要看这种增减是否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试验还必须有大量人群的严格比对,得出统计学的科学结论。该文章提及的试验很不充分,缺乏严格的病理学调查,所以虽然原理上没有错,但结论却是轻率的。比如它说血清导致细菌发光,用志愿者的血清就绕了一个弯,直接用加工过的食物岂不更好;此外,它用了几个志愿者?是光食用微波食品,还是也食用其他食品?结果是否都一样?这些都缺乏统计学的结果。曹恩华建议,此类试验最好用实验鼠来做,而且要做是否产生活性氧等最基本的实验。【来自职业卫生专家的声音】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毒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锡鹏曾就微波对人体的影响做过多年研究。他介绍说,医学和生物学上,将量子能量大于12ev(电子伏特)的电磁辐射称电离辐射,小于12ev的则称为非电离辐射。如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X射线和γ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它们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水和其他物质发生离解从而杀伤活体细胞和生命物质。因此,医生只允许病人或可疑患者进行X射线摄片或接受γ射线照射杀死肿瘤细胞。而微波的量子能量,只有0.00124ev,远远小于12ev,属于非电离辐射的范畴。微波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远比X射线和γ射线小。而微波加热食物的基本原理就是食物中含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等在接受微波的照射后,上述成分中的离子会发生迁移和偶极子形成后的旋转。这些离子的迁移、旋转及相互摩擦等快速运动伴有能量损耗,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产生能耗的多少与物质的介电常数有关,介电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体的含水量来决定。食物被微波加热程度决定于含水量的多少,含水分多的食物容易被加热,所耗能量也相对较多。食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首先是水分的蒸发,只要水分没有全部蒸发干枯,那么食物中的其它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如果加热过度,水分过度蒸发,食物就会烧焦。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那就当作别论了。特别是在添加过多的芳香、辛辣、重油或某些色素时,经过高温加热,有可能使食物变质或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具有致癌活性成分的食物。但实际上,就是在我们通常人工烹调食品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此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国际上都有采用γ射线辐照食品的工艺。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使用。欧美国家一直不断有人反对食用辐照食品。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按照操作规范辐照的食品是安全的。既然γ射线加工的食品可以食用,微波加热的食物无疑也可放心食用了。至于微波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据金教授介绍工业上使用大功率微波加热炉,工作人员过度接近微波介热电容、电极板,有可能发生头晕、头昏、睡眠不足、多梦、记忆力不好等症状。长期接触大功率微波发射天线或经常检修开机状态下的微波设备的工人,除有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外,也有可能出现心率或快或慢的变化,血压波动或偶有心电图检查异常的发现。一旦脱离接触也可减轻症状或日渐恢复。文献中有报道发生微波白内障的病例,这只在极为个别的情况下发生。几乎不存在因接触微波炉而引起眼睛白内障的可能。除了微波引起的白内障以外的其他症状,都是属于可恢复性的功能变化。
微波炉热饭会让营养流失么
加热都会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微波炉在各方面条件要比普通的蒸锅加热条件要好,然后它的营养流失要少一些。食物营养流失跟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是加热的温度,第二加热的时间,然后第三是烹饪的方式。温度过高会让酶失活,第二个就是温度过高,比如说超过二百度,蛋白质就会产生可能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做鱼的时候,肯定是要超过二百度的,那么蛋白质和脂肪都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说平时说的煎类、煎炸的东西,面类的食物也会焦糊。那么这个焦糊其实也是产生致癌物的,包括用烤箱去烤面包,面包上面焦黄的那部分,就是叫美拉德反应,这个也是容易致癌的。所以一般微波炉加热的时候,它其实不会超过一百度以上,微波炉主要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只要正常使用,水分没有被蒸干,食物温度会低于100℃,不会产生致癌物。说没有超过一百度,是不是这个水就不会变成水蒸气,水不会变成水蒸气,那么它就不会把食物中的维生素B、水溶性的东西带走。而且连一百度都没有超过,所以也不会产生致癌物,微波炉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不会产生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