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是唐代一支著名的歌舞曲,也可称为《柳枝》、《折杨柳》、《寿杯辞》、《新声杨柳枝》等,属于黄钟南调。《杨柳枝》原是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到唐代更名为《杨柳枝》,唐玄宗开元年间已经成为教坊曲。传辞以七言四句为主,同时因为和声形成了“七三七三七三七三”或“七四七五七四七五”两种体式。《杨柳枝》在唐代的发展,与白居易、温庭筠密不可分。白居易曾蓄养一位名叫樊素的妓女,擅唱《杨柳枝》,于是白居易以《杨柳枝》为名,依循旧樊素小蛮 有曲调,创作了一些《杨柳枝》辞,如《杨柳枝词》之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其他诗人 相继唱和,都用此曲咏柳抒怀。这时的《杨柳枝》配有舞蹈,白居易在《杨柳 枝二十韵》中描绘了歌法和舞姿:“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 罗薄透凝脂。……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 遍头别, 拍心知。”晚唐时,裴诚和温庭筠曾撰有许多《新添声杨柳枝》辞,用于宴饮打令歌舞 曲。这使《杨柳枝》又成为在妓女歌筵中广泛流行的节目。晚唐女艺人周德华善 唱《杨柳枝》,曾将文人创作诗篇唱人《杨柳枝》调,后来发展成为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