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禁忌有哪些 立春六大禁忌介绍
家电 作者:哈哈乐007 时间:2018-10-15 10:59:38 浏览量:5378 来源:住范儿
导语:立春的禁忌禁忌之一: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禁忌之二: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禁忌之三: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禁忌之四: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禁忌之五:立春之日莫搬迁。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禁忌之六: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啦,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立春节气有哪些习俗禁忌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故有于是日占卜丰歉之习俗。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河南一带民谣云:“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山东一带,俗以为立春日阴天,则虫伤禾豆。莱阳地区立春日还忌讳挑水和掏灰。说是挑了水,一年当中精神不振,光打磕睡。掏了灰,一年的好运就被掏跑了。龙泉县旧时立春日,家家要置春酒为欢,此时,小儿不得相垢淬。
立春有什么禁忌
立春这天有哪些忌讳和习俗?
立春禁忌禁忌之一: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啦,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禁忌之二: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去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禁忌之三: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这是提醒世人为人处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啊!禁忌之四:立春之日不要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这是说春暖大地,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喜迎新春的到来,对于健康的人而言,迎春是个好习惯。禁忌之五: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这是好传统,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烦,诸事不利,因此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调剂,开开心心迎接新的一年。禁忌之六:立春之日莫搬迁。这是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便动荡搬迁,新的一年何来安稳日子?顺应天地者,天人和谐,必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1.祭祖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2.戴春鸡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3.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 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叫打春 立春吃什么习俗禁忌有哪些
“打春”也叫“鞭春”,就是鞭打春牛之意。是宣布一年农事生产正式开始的开耕典礼,作为立春时的庆祝活动,打春有着悠久的历史。“春打六九买,。“数九”四十五天之后,即第六个“九”到来,就是“立春”。春是吉祥的象征,春为“天地开辟之绪”。“立春”表示春季己经来临,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我国人民一向重视这个节气。围绕这一节气,以“劝农”为内容,各族人民生活中有许多饶有风趣的习俗活动。从唐朝时起,立春日,各州、县衙门用纸扎成一头“春牛”,由州、县官主持,用红、绿丝线或彩绸编成的“春鞭”打牛三下,称为“打春”。“打春”意寓让春牛勉于耕种,为人们换取好的收成。官府为了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立春这一天,在城镇集圩的广场上,用黄土塑——头象征耕种的春牛和一个农夫打扮的“芒神”。芒神一手执鞭,—‘手牵绳,仿佛要赶牛下地耕种。芒神和春牛两者的位置,是根据立春到来时间的早晚确定的:立春在腊月十五日前后,就把芒神安排到春牛的前面,表示当年的耕种要早—,些;立春的时间在岁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中并列安排,表示舂耕的时间应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芒神就排在春十之后,表示这年的耕种应该晚——些。从明清至民国,打春活动的情趣更加盎然。官府用彩纸扎成春斗:,并在春牛的腹中装满核桃、栗子、枣等干果及五谷。打春的队伍除了抬春牛的8或16名青衣青年外,还跟随有翩翩起舞的舞狮、高跷、秧歌、龙灯等队伍浩浩荡荡,当然还少不了扶老携幼,前簇后拥前来看热闹的民众百姓+立春的时刻一到,在喧闹的锣鼓、鞭炮声中,州县官吏手执春鞭鞭打春牛的腹部,牛腹裂开其中干果及五谷顿时撒满——地。围观的百姓在欢闹声中争先抢拾地上的干果和五谷?吃了干果自然分享到了春天的喜悦,而将捡到的五谷放到仓库里,当年必然五谷丰登。如果打的是土牛,把打碎的:L:块捡回家和上水,涂于灶台可不生蚂蚁,涂于牛棚可使六畜兴旺肥硕。有人将碎块泡成稀泥在门上书写“喜’’字,据说这样可阻止恶鬼进门。鞭打春牛的活动寄寓了百姓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时念的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鞭打春牛的活动不但给民众带来了春天的喜悦,而且对来年组织农业生产,夺取农业丰收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迎春神的记载,可见之于《后汉书·祭祀志》:“县邑常以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效外。令一男童帽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郊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则迎之者拜之而还。”迎春队伍穿戴的衣、帽及幡都采用青色,象征严冬已去,万物复苏。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东方属木、木是青色。 “迎春”,即向东方祈求草木葱茏,谷物茂盛之意。如今,中国许多农村仍然保留着类似的“打春”习俗。另外,全国各地在打春这一天还有许多基本相同的饮食、游乐习俗。
立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