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起源与建筑风格特点
学装修 作者:A-wolf 时间:2018-11-29 14:15:25 浏览量:5125 来源:住范儿
导语: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起源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主要有哪些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起源】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结构解析】尖肋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飞扶壁——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用飞扶拱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十字平面——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束柱——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点击查看图片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在中国境内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北京的西什库教堂、青岛天主教堂、永宁天主教堂等等。
求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并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特点进行对比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建筑的基本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布尔戈斯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均始建于13世纪,完成于15世纪和16世纪。布尔戈斯大教堂因圣洁慈爱的圣母像而闻名。祭坛背后精雕细刻的屏风和墙壁,皇族墓室,唱诗班席位,长排座椅,彩色玻璃等融汇,刻画出独特的艺术之美,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典之作。 布尔戈斯大教堂是一座白色石灰石的哥特式建筑。整个教堂尖塔兀立,飘飘欲升。教堂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在高耸的两座塔楼顶部,配有一对石刻透雕的针状尖塔,直耸云霄。教堂内部有主座堂、统帅小教堂、金楼、侧殿、回廊等主要建筑。 大祭坛 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其内部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夫妻的墓穴而得名。堂内有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墓穴上的统帅及其妻子的白大理石睡眠雕像闭目安祥、栩栩如生。所谓的金梯,是由于楼梯的栏杆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金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 侧殿 侧殿中有几个小教堂,其中一座圣基督小教堂内,基督雕像的发眉和皮肤是从真人人体上移值过去的。在哥特式的回廊中,汇集了一些有布尔戈斯地方特色的石雕、泥雕和彩绘木雕的优秀作品。教堂内还设有博物馆,除了陈列许多古代金银珠宝饰品外,还有一幅表现阿拉伯国王向卡斯蒂利亚国王进贡的历史绘画作品,以及一份相当于熙德结婚证的古代文件手稿;荟萃了各种历史文化珍品,反映了璀灿的西班牙文化的发展历程。布尔戈斯大教堂,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布尔戈斯。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尔戈斯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尔戈斯建于公元9世纪,坐落在阿兰松河河谷,是西班牙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建成于1221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国王费尔南多三世(1217-1252年)和布尔戈斯主教毛里西奥下令修建布尔戈斯大教堂。然而,从国王亲自铺下第一块奠基石,到1567年竣工,整整经历了三个世纪。竣工后的教堂与原始设计图相比,增添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新的建筑。 重要碑石 在主座堂十字形的交叉处竖立着一块墓碑石,上面刻着11世纪西班牙声名卓著的军事统帅与摩尔人作战屡建奇功的民族英雄熙德(1030-1099年)和他妻子希门娜夫人的名字。熙德为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封主",在此指西班牙骑士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瓦尔(RodrigoDiaz Devivar)。迪亚斯不仅是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也是基督教与异教斗争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大教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传说迪亚斯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决斗中杀死未婚妻希门娜的父亲,希门娜也迫于同样原因,请求国王处死迪亚斯,但国王因迪亚斯击溃入侵之敌,成为民族英雄,于是说服希门娜放弃原来的要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西班牙最早的一部史诗(约1140年)就是描写迪亚斯反抗摩尔人的经过,以及与国王间矛盾,反映基督教对异教斗争的《熙德之歌》。石碑上方天花板的圆形穹窿屋顶布满了星星,众星璀灿,与地面相距54米。在唱诗班的席位处共有103张黄拨木镶嵌的胡桃木座椅。高排座椅上有描绘《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内容的雕刻作品。低排座椅上的雕刻都是描绘一些离奇的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场面,这些雕刻全是1507-1512年间的古代作品。 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位居米兰市中心,雄伟的气势,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这座教堂于1386年开始建造,当时是由统治米兰的威斯康提(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兴建,建材为来自Candoglia地区的大理石。历经五、六百年,这座教堂逐一完成重要的建设内容。1418年主祭坛完工启用,1617年教堂正面工程展开,仍以歌德式为主要风格,1774年主尖塔圣母像建成,1813年拿破仑下令建成正墙面及所有尖塔,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今日所见的正墙面五扇铜门才装置完成。 最高的尖塔高达108.5公尺,上方置有圣母雕像,教堂拱顶由52根多柱体梁柱支撑,其上共有135根石柱尖塔、2245座雕像,均取材自圣经故事,教堂内外所呈现的圣者及使徒像,数目达3159座,据传均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留下的作品,教堂正面五扇铜门上,分别刻有教堂历史、米兰历史、圣母生涯和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诏书”等。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看,米兰大教堂呈现的壮丽风貌及丰富的历史内涵,都很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