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来源让你想不到
学搭配 作者:侯 时间:2018-06-13 15:12:02 浏览量:6922 来源:住范儿
导语:
导致白血病的原因有哪些?1、化学因素这个原因可能不常见,因为这个发病原因存在是因为患者长期接触化学品的前提下,如苯,苯的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为主。所以这是属于导致白血病的病因之一。2、遗传因素这个发病因素至今还未证明,临床上认为可能是白血病的发病原因,白血病患者中有白血病家族史者占百分八,是比较常见的原因所以不能忽略。3、病毒如果患者在前期就患有其它疾病的话,如某些肿瘤,这时候就有可能发生白血病了,因为大多数脊椎动物同源的基因都是源瘤基因,所以这也是引起白血病的病因之一。
白血病的由来
白血病 Leukemia 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还有许多因素如放射、化学毒物(苯等)或药物、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求解?急性白血病是不癌症?和癌症有什么区别?
你好,没有区别,白血病就是血癌。是指来源于骨髓等处的造血干细胞发生变异后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持续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会发现血细胞分类中白细胞计数一般是异常增高的,白血病是需要做骨髓穿刺后做骨髓象检查才能确诊的。可依靠(韩齐凤心路历程)改善。
白血病的历史
白血病,1847年,由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Rudolf Virchow 1821~1902)命名。资料来源:请搜“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儿童白血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是一个电子资料,得用专门软件,我没下。1、白血病的命名白血病的命名是根据血液中出现了异常的细胞是白细胞而得名,并不是血液变成了白色血液。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主要成分是由红血球组成,红血球是由红色的血红蛋白构成,人的血液中红血球的拥有量是白血球的500至1000倍,即使白血球异常增加几倍或几十倍也改变不了血液的红色。? 白血病被发现被定名时间并不很长。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医学家对白血病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初法国医生多奈观察到某些病人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懒散、倦怠、发热、牙龈和皮下出血以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在他们的血液中都会发现有大量的无色细胞团。由于这些病人体质越来越弱,不久都会死亡。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受当时法国占主导地位的临床学派的影响,多奈等人没有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到了1847年英国医学家本尼特和德国医学家维尔肖几乎同时指出,这种特征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的异常增生是一种血液疾病。当时维尔肖称之为白血病,本尼特称之为白细胞病。?本尼特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法国著名医生多奈指导下工作了两年, 在这期间他注意 到多奈正在对白细胞在造血细胞中无限增生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他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但是在解释白细胞来源时,他错误地认为是来自浓血细胞,而德国医学家维尔肖正确地指出了白血病的直接原因就是白细胞数量在造血过程中的无限制增加。2、现代医学对白血病的认识: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白血病、解释白血病。其实白血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也就是说白血病有多种多样。维安肖当时即指出白血病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以脾肿大为特点,另一种表现为淋巴肿大;19世纪末德国医生爱拔斯坦又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到20世纪医学家对白血病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白血病是由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它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系统,并且侵犯身体其他器官。主要表现为贫血及皮肤、牙龈、鼻腔等出血或便血、尿血、反复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组织、器官引起的相应症状,如浸润皮肤可引起结节、肿块;如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则会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浸润到脾、肝、gao丸则会引起肿大等等。3、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发现与命名80年代初,美国的Gallo实验室和日本的Miyoshi实验室分别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病人外周血培养的T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反转录病毒,1982年日本Kalyanaraman报告一例T细胞变异的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其血清和前者的有交叉反应,1983年在美国冷泉港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讨论会上统一将前者命名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后者命名为HTLV 2型(HTLV-2)。4、中医有关白血病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凡虚损之由,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藏府,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5、从中医角度看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无自制能力地弥漫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产生不同的症状。国外自1845年起开始认识本病,至今虽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苯、氯霉素、某些农药中毒)等有关。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西医采用联合化疗方法诱导缓解,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死亡率3~4/10万,预后较差。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现代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文章不多,仅23篇,且多数属个案治疗经验。多数的临床经验总结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来的。70年代中,从中药中提取出的靛玉红、三尖杉脂碱等,经临床验证,对白血病疗效良好,是我国发现的治白血病良药,提示开发应用中医药对玫克白血病具有广阔的前景。80年代报道病例数不断增多,至1990年为止,国内期刊共发表了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个案50多篇)。据粗略统计,报道的总病例数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对白血病的病因调查研究和中医学探讨,从细胞动力学、免疫学指标、动物实验对照治疗和辨证分型与血象、骨髓及血、尿环核苷酸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讨中医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有人系统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特点,认为脉象的变化与疾病性质、感邪轻重和正气盛衰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诊治白血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临床应用来看,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两方面的倾向:?是根据已知中药对白血病具有明确的疗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二是利用中药具有调整机体偏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药为辅,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据观察,中西药合用,疗效一般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故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气功、针灸、中成药治疗本病的零星报道。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如何使治疗方案、疗效标准趋于统一、稳定,减少组方用药的随意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除必要的文献研究总结外,还需要临床进一步作药物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及剂型改革等等。中医通过40年左右的经验积累,加之病因学的调查,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精气内虚 素体虚弱或长期偏食、早婚、房事不节、多次妊娠等因素致精血失守,损伤肾气,不能主骨生髓移精于脏腑,以致精气内虚,而成虚劳之体。温毒内伏 温毒之邪,侵犯人体,邪热壅盛,耗气伤血,正邪交争,中肾伤髓,导致耗阴夺精,阴损及阳,最终造成阴阳两竭。七晴所伤 情志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及阴阳失调,从而造成机体的抗邪能力降低。另外,情志因素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对已确诊的白血病患者可能造成第二次精神创伤,使病情加剧恶化。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大致有因虚致病、因病致虚、虚实夹杂三种,尤其是虚劳和温毒之邪,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血运不畅,瘀阻脉络,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机。——————————————————————补充一个资料:1845 兰根贝克(Langenbeck,B.R.C.von)发现放线菌。贝内特(Bennet,J.H.)初步报道白血病。微尔啸(Virchow,R.L.K;)进一步描述白血病,微尔啸认为血栓是败血症的发病原因。1827年Velpeau等描述了第一例白血病;1845年Bennett和Virchow(微尔啸)各自将白血病作为一个独立病种来报道;1847年Virchow首先定义了白血病(leukemia),并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于1856年将白血病分为脾型(splenic)和淋巴型(lymphatic)二型。1976年FAB协作组提出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建议,标志着急性白血病现代诊断与分型的开端。18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众多学者的艰苦探索和大胆创新,人们对急性白血病病因、分型和治疗方法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它从不明原因的“不治之症”,逐步成为目前公认的由综合因素导致基因突变,骨髓干祖细胞异常克隆而发生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946年6月,全球第1例化学药物治疗白血病获得缓解,开辟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纪元。随着人们对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策略的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相继问世、各种化疗方案及支持疗法的完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等,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已大有改观,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缓解期、生存期,特别是无症状存活期延长,相当一部分病人长期存活,甚至治愈。近年来,经采用联合化疗、诱导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和免疫疗法、支持疗法,以及中医药疗法等综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不断提高,其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五年无病生存率(DFS)可达30-40%左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化疗的多药耐药、化疗后支持治疗费用的昂贵、化疗强烈的副作用、干细胞移植技术尚不成熟、骨髓库资源贫乏及移植的严重并发症和高昂的移植费用等,致使现代医学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受到很大限制,急需一种新的疗效好、毒副作用低、少耐药、成本-效益好的药物的问世,以改变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现状。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十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平均发病率约3.1/10万,国内发病率约为3~4/10万,占癌肿发病率的第6~8位,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国内1986-1988年的统计,其发病率为2.76/10万人口,约占癌肿总发病率的5%左右。安徽省儿童医院曾调查分析1992-2001年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32例病例中,年龄以1-5岁最多,占56.1%。类型最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50.76%),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9%)。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相继到来,白血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儿童白血病入院病例数年均上升2.42%(P>0.05),其中ALL病例上升趋势明显,年均上升9.1%(P<0.01);AML则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5%(P<0.05)。目前,急性白血病患者居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总人数之首位。
我们国家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药费报销到底是多少?
国家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药费报销是10-20%。贫困白血病患儿医保报销不足两成,进口药难报5月28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患儿治疗费用中,医疗保险部分仅占13.87%,在治愈率已近七成的当下,有四成白血病患儿因贫困无法进行移植手术。异地治疗难报销有些家庭为了给孩子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跨省治疗,而在这些省市级医院治疗时的报销比例较低、起付线较高,甚至不能报销。去年7月,在一个公益机构发起的白血病救助行动项目发布会上,一位非京籍白血病患儿父亲问:“老家治不了儿子的病,在北京治病费用高,报销难,这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现场无人回应。目前,我国新农合报销标准对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报销比例均有差别。省、市级的大医院报销比例比县镇一级低。此外,只有按规定转诊到异地医疗机构的情况才能给予报销,如果直接在外地就医,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回投保地办理手续。《报告》总负责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教授陈涛指出,这个制度是为了鼓励就近就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中国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市级医院是有治疗白血病条件的最低层次的医院,所以患者只能选择市级、省级医院。有些家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治疗甚至需要跨省治疗,而在这些级别的医疗机构治疗时的报销比例较低、起付线较高,甚至不能报销。《报告》发现,由于回投保地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费时费力,报销比例不高、孩子需要照顾等原因,有些家长最终放弃报销。2012年8月,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陆续出台实施办法,但越级、异地治疗报销比例限制仍无明显突破。“我们的孩子在北京治疗,出了省,很多都不能报销,有一次做手术花了三十多万,以为能至少报销十几万,没想到只报了不到3万还是5万。”一位非京籍患儿家长说。起付款遭频繁扣除即便白血病患儿恢复良好,一年至少也要住院四次,这就意味着在报销时要扣除4个2000元、3000元,这些扣掉的钱够一个新疗程的治疗费用了。白血病通常需要二至三年的治疗。以化疗为主的患儿,从起初的半个月、一个月化疗一次,到后来的两个月、四个月化疗一次,要经历数次住院,正常情况下,每次住院化疗的费用不会太高。而目前我国医疗报销均按一次性入院标准制定。以河南省为例,2012年开始,河南省新农合推出新政策,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6万元的,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按相应级别医疗机构扣除起付线后,按80%的比例给予补偿;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10万元,扣除起付线后,按90%的比例给予补偿。报销比例虽高于过去,但对需要多次住院的患者来说,因每次住院达不到规定标准,仍拿不到高补偿。洛阳市的新农合政策规定,省级医院住院报销的起付线是2000元,如果跨省,则是3000元。“目前,即便患儿恢复状况良好,一年至少也要住院四次,这就意味着在报销时要扣除4个2000元、3000元,这些扣掉的钱够一个新疗程的治疗费用了。”陈涛说。针对这种政策,陈涛表示,政策虽然已经考虑到了重大手术的一次性花费问题,但如果能将次性治疗费用调整为一个年度医疗费用合计,会起到更好的保障效果。一位广东患儿家长在被问及报销比例时说:“保险规定每次住院治疗后进行报销,扣除起付的钱和自费的药费后,报回来也就几十元,我们就不报了。”医保上限低进口药难报对于化疗后抵抗力低、血项不好的患儿来说,许多用药都是目录外用药。由于需要定期化疗,每次扣除起付线、扣除自费药,实际能报销的比例很低。根据2012年医改新政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规定报销比例已达到70%,特别贫困家庭的报销比例可达90%。但《报告》中显示,虽然报销比例上升,因受经济水平限制,大部分地区设定的医保上限总额仍偏低,在限定额度内按比例报销,超出部分仍然由个人自负。目前,医保报销的上限额度在5万至10万元的占74.34%。而一个白血病儿童在两至三年的治疗期内,治疗费用通常达10万至30万,骨髓移植费用则在30万至100万元左右。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患儿实际医疗费平均为58万元,远远高于一年10万元的封顶线。此外,由于医保只报销规定的目录内药品,对于化疗后抵抗力低、血项不好的患儿,许多进口用药都是目录外的。由于需要定期化疗,每次扣除起付线、自费药外,实际能报销的比例很低。《报告》显示,白血病患儿治疗费用来源,依次为亲戚朋友的资助、家庭收入、医疗保险以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其中,医疗保险仅占13.87%。北京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组主任医师刘代红说,如今,通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80%至90%的白血病可得到缓解,60%至70%左右的患者可以治愈。虽然治愈率已近七成,但《报告》指出:在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中,只有30.81%的患儿完成了移植手术。在没有完成移植手术的群体中,62.59%的患儿缘于费用昂贵、无法承受,占患儿整体的43.3%。政策未覆盖14至18岁患儿对于治疗费用高昂,每年新增病例逾万的病种来说,要求慈善组织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来源,除了小天使基金每年能救助上千的白血病患儿外,其他慈善组织仅能救助数百人甚至几十人。白血病是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据《2011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中国0-14岁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为3.44/10万,0-19岁青少年中白血病发病率为3.29/10万。目前,中国的医保政策包括针对农村人口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2012年公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儿童白血病纳入全国保障范围,并开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救助试点工作,但政策只针对14周岁以下的儿童,对于14到18岁的未成年人,政策出现了断层。为弥补政策不足,许多社会组织介入了这个空白领域。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小天使基金的贫困白血病儿童救助、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0‐8岁青少年白血病救助行动”、神华公益基金会的“神华爱心行动”、万达慈善关爱行动等项目,都针对儿童白血病开展了专项救助。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白血病救助项目更是将目标对准了年龄已成年,但尚无独立经济基础的贫困大学生白血病患者。“虽然民间力量介入,但对于治疗费用高昂,每年新增病例逾万的病种来说,要求慈善组织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来源,因此除了小天使基金每年能救助上千的白血病患儿外,其他慈善组织仅能救助数百人甚至几十人。”陈峰表示。据思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介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尚未纳入政府保障范围,“虽然全国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白血病患者家庭,但是力量仍然有限。”李晓林说。政府应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府应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支持、政策购买的方式,把儿童白血病的救助空间开放给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来完成。针对白血病儿童高昂的治疗费用难题,陈涛表示:由于白血病是个比较特殊的病种,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综合平衡,如果对这个病种有所倾斜,可能就会造成对其他疾病政策上的不平衡。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是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实质性的福利政策。“在很多发达国家,儿童群体都是受到优先照顾的,医疗公平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可以努力接近,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应该先考虑儿童。”陈涛说。而医疗政策改革和儿童福利政策的出现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此之前,陈涛建议,政府把儿童白血病的救助空间开放给社会组织,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支持、政策购买的方式,“把政府做不好的事情,让给社会组织来完成。”
白血病是怎么得上的?
癌(Leukemia)就是俗称的「白血病」。占台湾癌症的第八位,小儿血癌更为小儿癌病之第一位,发病的人数更有逐年增加之势。国内外均是如此。白血病的死亡人数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2.61%;死亡率的排名男性为第八位, 女性为第十位。 白血病的成因是多重的,包括:基因突变、放射线污染的环境(如核爆)、病毒感染(如日本的HTLV-I病毒)、化学物品的刺激,以及病人体质因素(癌基因的表现型)等。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其成因及临床表现皆不相同 血球的功能 血液含量约占正常人体的体重的7-10%,即成人大约有5公升左右的血液。血液55%的血浆和45%的血球所组成。血球又可分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血液对人体的功能包括有: 运送氧气、养份及荷尔蒙 消灭病原体 止血作用 维持人体体内酸碱平衡 调整体温 造血就是骨髓内形成血球的过程,人体内血球细胞的始祖是骨髓内的干细胞,干细胞在骨髓内经过连续的分裂和成熟分化过程后,形成成熟的血球,循环於全身血管中。 血癌的分类 白血病依临床病程的进展速度和癌细胞的成熟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细胞的来源及型态特徵,可细分为急性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於成年人,约有80%的病人超过25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再细分类为M1到M7型;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3是「急性多颗粒前骨髓细胞性白血病」;M4是「急性骨髓单核球性白血病」;M5是「急性单核球性白血病」;M6是「急性红血球性白血病」;M7是「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年龄层20岁~45岁的成年人。与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有关,可再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发於儿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又可再分为L1、L2、L3型。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发50岁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球可分为B细胞及T细胞,故可再分为慢性B淋巴球性白血病以及慢性T淋巴球性白血病。 血癌的病因 白血病的成因复杂,目前可能的致病原因及看法包括: 放射线: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机率约在两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原子弹爆炸圈的幸存居民,罹患白血病的机率竟然高达六十分之一。另外怀孕妇女的腹部X光照射,出生的小孩罹患白血病的机率也较高。 化学药剂:长期的接触有机苯的工人,或曾接受过含氢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学治疗的病人。 遗传及基因突变:先天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候群(Down's)、布伦氏症候群(Bloom's)等先天疾病可能会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如家族中罹患急性白血病,则罹病的机率也会比较高。 免疫能力:自体免疫能力的缺陷可能与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关。 病毒感荆旱谝恍腿死郥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与成年型T细胞白血病有关。 急性白血病:一般常见的临床表徵有不明原因的发烧:新陈代谢加速,不成熟白血球快速生长,容易出血:包括鼻血、牙龈出血、皮肤出现块状瘀血、女性会有月经量不止的情形。贫血:因红血球减少、血红素降低、导致容易疲倦、脸色苍白。关节疼痛:常发生在膝盖部位。其他如淋巴结肿大、牙龈肿胀、脾脏肿大、体重减轻、腹部有饱胀感等不适情形。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依其病程可以分为慢性期、加速期以及芽球期。在慢性期常见的症状为发烧、体重减轻、贫血等,约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并没有症状。加速期,常见肝脾肿大、不正常的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增生。芽球期则病情就会转变如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在初期几乎没有任何不舒服,有些人会有免疫力变差的现象,如长带状疹、及出现淋巴腺、脾脏肿大。有些病人会出现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缺乏症。 血癌的诊断 血液检查:白血球数目增高,可能增高到数十万以上(但有少部份的病人反而减少白血球数目),且大量出现未成熟的白血球,其他如血红素下降、红血球数目减少,血小板数目减少等。 周边血液抹片检查:出现许多髓芽细胞,这些髓芽细胞就是不成熟的白血球。 骨髓穿刺切片检查:骨髓穿刺的部位通常是抽取胸骨或骨盆腔处的肠骨脊,医师会以穿刺针穿过皮肤,再以特殊的针钻过骨头表层,抵达骨髓腔,抽出少许骨髓血。骨髓切片做法同骨髓穿刺,只是使用的针为特殊的切片针,这两项检查可同时完成。 血癌的分期 对於白血病的病人而言没有意义,因为从一发病,恶性细胞就已经进入了周边血液,并进入各器官系统,所以临床以各细胞型态加以辨认后便可开始治疗。 血癌的治疗 I. 化学治疗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几年的研究报告,除了M3型使用口服的ATRA来治疗,其余六型所使用的化学治疗处方是一致的。Ara-C加上Daunorubicin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效果可达70%的完全缓解率。但疾病缓解之后,若不继续接受巩固性的治疗,复发的机率相当高。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疗开始是以化学药物为主,即可达缓解。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可以使病人达到缓解,但通常仍无法根治。高剂量化学治疗合并骨髓移植是唯一可根治疾病的治疗。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常用的药物包括:Dauno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lone以及L-asparaginase。当疾病完全缓解后,可以考虑巩固性的化学治疗,治疗之后,再以口服的化学药物进行维持性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常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应考虑给予头部的放射线治疗加上脊髓腔内化学治疗。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当早期,如果没有特殊症状,并不需要急於治疗,当症状出现后,此时再考虑给予化学治疗。一些抗癌新药对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皆有不错的控制。 II. 血液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可分自体骨髓移植及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是输入自己的骨髓;而异体骨髓移植则是输入捐赠者的骨髓。 周边血液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液干细胞移植:利用胎盘来收集干细胞,这是近年来医界持续研究中的移植法。 III.放射线治疗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病人,因为癌细胞容易侵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医师常会安排做预防性的放射线治疗。 预后 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经化学治疗后缓解率在60%之间,五年存活率约为20~40%。 2.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经干扰素治疗初次缓解率达70~80%,如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五年存活率约40~60%。 3.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初次缓解率约70~80%,成人五年存活率约20~30%。 4.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后缓解率在70%左右,平均存活期约为六年。 追踪与展望 白血病的病人,须做血液检查以确定疾病没有复发,若是2,3年内没有复发,表示复发机会相当低。若接受骨髓移植者,必须服用抗排斥药至少半年,且须定期回门诊追踪。服用抗排斥药时免疫能力会降低,应避免受感染。 高危险因子包括家族中有罹患白血病、唐氏症候群、神经纤维瘤症、ataxia telangiectasia、HTLV-I病毒感染,曾接受过甲基类化学药物治疗者, 以及有不正常的染色体或抑癌基因缺损者,皆比常人高出许多倍的血癌致病机率。放射线污染的受害者更需定期做血液检查。维甲酸衍生物,维生素B6有促进分化及减少血癌细胞不正常增生,已得到学者的认同;惟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有原因不明的白血球或其它血球数目增加或减少,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拜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白血病的治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上有不错的进展。非亲属间的骨髓移植,近来成功率也日渐升高,对於抗排斥反应的药物,近年也有新的进展,病患可以不用再为找不到亲属关系的捐赠者而烦恼。 周边血液干细胞移植,目前研究显示由周边血液所收集的干细胞,有比骨髓更快恢复造血的能力。而未来脐带血银行的设立,更可以让病患能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异体髓细胞捐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