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文章怎么写 关于年味的散文美文
学装修 作者:TMSK 时间:2018-10-15 16:41:26 浏览量:5886 来源:住范儿
导语:春节 前言: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将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春节”欢娱着铺洒开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把春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阳光暖暖地照着,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味道。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从那红红的春联中,从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春节特有的氛围。它浓烈得像一杯陈酿的美酒,醉了富裕起来的千家万户。春节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春节就意味着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还有不菲的压岁钱。我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就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来临。因为春节来时,我可以饱餐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味佳肴”无非就是白面馒头、黄米面油炸糕、油炸豆腐,猪肉粉条,还有家里自制的小点心。初一这天一大早,我就起来,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新鞋,梳上两个羊角辫,用鲜艳的红绸子再扎上个蝴蝶结,打扮好了,我就冲出家门,一路小跑着去敲小伙伴的院门,有意无意地在炫耀自己那份自信和美丽,让小小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春节是家庭主妇们的忙碌和辛劳。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一入腊月就开始忙乎了。扫家除尘,购置年货,洗衣服,洗窗帘,炸鱼,炸肉,真是不亦乐乎。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在过节的忙碌之中了。春节是上班一族们一年里难得的放松和休闲。放下公司、厂矿、企业里冗烦的事务,携妻带子(女)回家与父母团聚。给爸爸买一件流行时尚的羽绒大衣,给妈妈买一件款式新颖的羊绒外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膀,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碟;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生活的事情和妈妈聊聊,聆听爸爸的教诲 母亲的唠叨,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感受到我们作子女的孝顺和仁爱!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和亲情谱写一曲和谐的华美乐章!!春节是老年人看到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室内,丰盛的团圆饭摆上餐桌,全家人围坐桌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举起酒杯,祝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祝福青年人事业腾飞,前途广阔;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有所成。看着这温馨的场景,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如花般开心的笑容,那眯缝的眼睛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出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这样一个团团圆圆。春节是游子们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和深深的思念。万家团圆的时候,总还有很多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比如:军人、警察、列车员、医护人员、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节日期间,他们只能通过悠悠电波,把爱、思念和祝福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父母长辈、兄弟姊妹及挚爱亲朋!!春节是那烈烈的酒,春节是那浓浓的情。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赶庙会等,走亲戚),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紧张身心,回归传统休闲。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春节始终在我们心里分量很重,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它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难以割舍的符号!!!扩展资料: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参考资料:北京的春节_百度百科
年味散文1北京的春节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
以我家的年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50
圆欢聚畅聊的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年”文化的延续。我家的年味儿,除了团圆饭,贴好对子门联、点放爆竹图个吉利,更有我们“特色”的年味儿。念念不忘的糯米糍粑我的家乡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糍粑”的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糍粑,这是家乡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是在过年时食用,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糍粑由蒸熟的糯米放进特质的大石臼冲打而成的。糯米粘性大,手工打糍粑很费力,劳动强度较大,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用大木槌锤捣,直到米粒捣成泥,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而打糍粑的汉子们即使冰雪天也会出累出一身汗。捏做糍粑也很讲究,糯米泥极烫手,得手粘蜂腊或蛋黄油,快速出砣,再均匀分小丁揪出拳头大的圆泥团,后用手或木板压,才能做得玉圆光滑,美观讲究。每每打糯米糍粑,都是壮年打糍、妇女揪糍、小儿压糍,全家人围着石臼欢声笑语为迎新春而准备,那笑脸就如糍粑一般纯洁、那感情如糍粑一般丝丝相连。温暖如春的火堆烤火在我家,家里有燃气灶、有电器,但是老人们还习惯烧着柴火,我们家有个专门烧火堆的小房子,春节的茶余饭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堆前烤着糍粑、唠唠家常、叙叙往事,相互问候、互敬互爱,晚辈给老人祝福,老人对孩子的生活、工作、学习予以鼓励、祝愿,是一家人在一起欢聚畅聊的幸福时光。我小时候曾不解的问我爷爷奶奶,“这火那么熏,总是一身烟味,为什么不用家里的电烤炉”,他们总说“以前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没有战争了,也不能忘了那份恩情,个人的力量虽小,也要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没有火,家里不暖;没有“火”,国家不前”。长大了之后才慢慢领悟到,他们的“火”是心中不灭的爱国情。飘香四溢的美味烧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烧烤风”在现今十分流行,烧烤成了欢聚的必备活动,享受着制作美食的乐趣,也分享着吃美食的愉悦。今年我自己工作有收入之后,就想着把这份年轻人的时尚带回家。买上烧烤的材料、工具,洗好、穿好烤串,夜幕降临了,便在小房子里开始烧烤,生火放木炭,一边为家人烤着香喷喷的烧烤,一边跟他们讲讲平日里和朋友去烧烤的趣事、诉说我生活中的困扰,他们烤着火、吃着烧烤、听着故事、给我解惑,爸妈说,我带回来烧烤丰富了我们家烤火的时光,让我们的春节多了一个年味,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烧烤香味,是我对他们孝敬的味道。传统习俗不丢,以新的形式得以发展,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 “年”文化的延续,家的年味儿是年传统的记忆、是我的乡愁、是社会发展的骄傲。
写关于年味的散文要求700字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见谅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一篇有年味的散文700字怎么列提纲
阅读短文《年味》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