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家影院虚报瞒报票房 被处5万元以上行政处罚
装饰配饰 作者:davyw 时间:2018-10-15 11:03:07 浏览量:5587 来源:住范儿
导语:日前,据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通报,2017年北京3家影院存在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行为,被处以5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自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执法部门对电影院经营中是否存在偷、漏、瞒、虚报票房收入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据文化执法总队通报,截至2017年12月底,北京营业电影院209家,新增26家;银幕数1420块,新增211块;座位数20.3951个,新增21414个。2017年度电影票房收入33.95亿元。据了解,总队对电影院的依法监管,重点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市政府第180号令《北京市文化娱乐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的规定,加强对电影院日常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营业期间两小时安全巡查记录制度、中英文双语广播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二是按照《电影产业促进法》的规定,加强对电影院票务系统使用及经营情况的监管,重点是对电影院经营中是否存在偷、漏、瞒、虚报票房收入情况严格监管,依法保护电影创作、制作、发行、院线、软件等工作者的利益,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总队2017年全年检查电影经营单位300余家,排查隐患30余处,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单位8家,罚没款60余万元。其中,对5家存在安全生产例会、巡查等制度不落实的经营单位予以5000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对北京某影院等3家存在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经营单位予以5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对7家存在违规营销活动的单位进行了约谈,并责令整改。下一步总队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影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电影市场偷、漏、瞒报票房的违法行为。
哪些违规行为成为市场监管重点?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偷漏瞒报票房等违规行为成为市场监管重点2012年,中国以逾170亿元票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从业者们在欢呼的同时也心有不甘:“如果不是因为偷漏瞒报票房的情况长期存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实际规模早就不止如此!”中国电影市场大、规模增长快,全球有目共睹,然而,这个每年至少因偷漏瞒报票房缩水10%的市场,票房的真实数据究竟藏了多深,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不仅是行业期待破解的困局,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须按比例缴纳国家电影专项管理资金,此外,还须与电影出品方按一定比例进行分账。利益驱动下,一些电影院不顾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有的在上报的票房数字上造假,有的则迫于国家电影数据平台的监管压力,索性卖起了手写票。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若不予以禁止,电影出品方利益势必直接受到损害,其导致的后果是电影产业上游的创作和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优质电影面临难产,观众希望看到好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在国家引导下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一年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谈起《电影产业促进法》在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时,这个目标被屡屡提及。《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不得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必须如实统计电影票房。对于违法经营、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行为,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2017年3月2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二十一天,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对外通报: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全国326家影院因偷漏瞒报票房被依法严厉处罚。电影主管部门整治影院偷漏瞒报票房并不是第一次,但此次处罚查处瞒报票房影院数量之多、处罚力度之大,皆前所未有,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掷地有声。与此同时,在偷漏瞒报票房之外,一度被业内视为潜规则的票房注水、“幽灵场”等违规行为同样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对象。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法律依据,过去这一年,电影主管部门与版权管理部门打击盗版的联动机制也已制度化、常态化。以2017年国庆档为例,该档期共有7部影片进入管理部门反盗版重点监控范围,利用“水印”技术,打击盗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影院瞒报票房被罚什么意思
就是观众掏钱看你的电影但是这个钱却通过各种方法没有归到你这部电影的票房里,一般有好几种偷票房的方法,比如:电影票上面写着其他电影的名字,最后票房就算在其他电影上面了(这个一般是那部电影的发行方私底下跟电影院达成了某种分成协议什么的).各种手写票,这部分钱就是院线自己私吞了。电影院卖的套票,比如100元的套餐(2张电影票+1份爆米花+2杯可乐),那电影院可能就会按照电影的最低售价比如25元往上报,其余50元就算作影院卖爆米花所得了,但其实爆米花可乐怎么会值那么多呢.实际购票价格与电影票的价格不一致,即如果你是花了80元购买的电影票,但实际电影票面上的价格只有60,那20也是被影院私吞了。.各种瞒报,电影院做两套账啊什么的,不过这个一般很少了,技术要求太高</ol>等等等等吧~~但是现在好像偷票房的情况比以前好很多了,我目前还真没遇到过
对于电影虚报瞒报票房现象,大家怎么看?
电影虚报瞒报票房这是可耻的行为!是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毒瘤,这种欺骗行径就应该重重惩罚,绝不姑息!中国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在造假处罚这块太轻,一次违法获利千千万万,罚款才九牛一毛,造成此种行为愈加猖狂。一次造假罚得它倾家荡产,谁还改再犯?5-50万这点罚款还不够请明星一天的费用,他们需要的是票房假象和网络写手写的口碑文,这样不管是好是坏,总有人好奇会去看一看的!所以还是处罚力度太低了,偷漏瞒报票房、买票房等市场违规的处罚力度需要加强。本人算得上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看过好些电影也对鉴赏电影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从我看过的电影的感受来讲,往往我觉得好看的电影票房不怎么样,而不怎么好看的电影票房却非常高!比如《叶问3》的幽灵就存在电影票房造假现象。 如果电影市场不拔除这颗毒瘤,就不能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竞争市场,中国的电影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票房的发布和监管方面着手建立成熟的制度,规范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影产业才有未来。
影院瞒报收入被罚是怎么回事?
中国各地的300余家电影院因瞒报票房而受到惩处,这似乎是整治电影产业的第一波浪潮。3月24日,63家影院被控在2016年欺诈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被责令停止营业至少90天。尚不清楚调查人员是如何收集影院作假的证据的,这些影院被勒令将侵吞的收入归还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电影票房收入,好莱坞和其他地方的电影公司正指望这个国家推动全球票房销售,但中国电影票房在经历了10年迅猛增长后去年陷入停滞,在打击影院低报票房收入之际,政府正采取措施提振中国的官方票房收入。电影院的欺诈抹掉了中国票房总收入的10%至20%。相应的,打击这种欺诈有望帮助中国在2017年达到更高的票房目标。中国电影院存在各种瞒报手段,包括在票房系统上做手脚、低报销售额以求保留更多收入,或者把流行大片的收入转移到不那么知名、但为影院提供较高票房分成的电影名下。因此中国许多电影院观众在购票观看电影时,往往发现电影票上印着另一部电影的名称。坊间证据似乎表明,外国大片受到这种欺诈行为的最大损害,而不太知名的国产电影因此受益。2011年,一名女士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贴了一张她花了80元购买的《变形金刚3》电影票的照片。这张电影票实际上由两张票组成,一张是20元的《变形金刚》电影,另一张是一部鲜为人知的纪录片,她根本没有看过。电影制片人对中国媒体监管机构发起的打击行动感到满意。博纳创始人于冬表示,中国票房的大约20%因为影院隐瞒收入而没有报告,“这只是冰山一角,偷漏瞒报票房是行业毒瘤。”就像中国的电影院试图人为降低销售数字一样,据悉制片企业会通过大量购买打折票和制造“幽灵场”来夸大销售。《人民日报》称,此次规范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法制时代”。
《电影产业促进法》有何亮点?
为打击票房造假行为,现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那么,该法有何亮点?一、取消“电影拍摄许可证”,拍电影不需要报批啦!实施之日起,将正式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二、无“公映许可证”参赛参展将成为历史1、未取得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准以任何形式发行、放映(包括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传播),不得制作为音像制品。2、未取得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得擅自参加电影节(展),否则将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活动。3、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买卖、以不当手段取得公映许可证。三、 审批权利下放到地方机构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多项审批事项,大部分下放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四、电影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各级政府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五、建立农村公益院线,支持中小学生免费观影政府将出资补贴建立农村公益院线等举措,使中国六七亿的农民和三亿的学生逐渐培养成良好的观影习惯。六、允许部分外企进入影视行业,但依然保护国产电影开始有条件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影视行业。七、“德艺双馨”被写进法规对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直接提出了倡导性要求,将“德艺双馨”写进了法律。知名的电影从业者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严格要求,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