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

家居风水 作者:JSEE 时间:2018-10-22 11:03:53 浏览量:5433 来源:住范儿
导语:国庆中秋长假,许多人选择外出旅游。而出门在外,住字当先。这几年,旅游大发展,出行居住同样变化极大。随着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住得下更要住得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同时,居住选择也不再只有酒店和旅社,居住体验更不再只有食物和床榻,中国人的出行,正向着精品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高端酒店平价化,住宿体验要好“都说五星级酒店贵,但是只要提前下点功夫,总能找到一些价位可以接受的高档酒店。”8月刚过,兰州市民孙先生就开始规划全家国庆假期的北京之行,他告诉记者,自己先后查询了酒店官网、大型在线旅行平台、各类信用卡平台等,最终选择了王府井附近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比门市价便宜了很多。”“以前出门在外,有个地方住就行。”孙先生说,“现在时间更宝贵,高档酒店位置和服务都满意,能省不少心。”据媒体报道,上海、北京两地旅游局的数据显示,五星级酒店的主要经营指标近两年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6月,上海70家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出租率分别为995元、73.24%,同比增长7.40%、0.59%;北京61家五星级酒店的两项指标分别为843元、72.10%,同比增长12.93%、4.19%。五星级酒店经营的回暖,反映的是孙先生这类消费群体的观念变化。随着收入增长,加上一些高档场所“价格平民化”的改革,越来越多人对居住的品质要求在不断提高。精品酒店主题化,住的要有特点如果说星级高档酒店是长期以来的选项之一,那么,精品酒店则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在旅行达人小吴看来,精品酒店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主题鲜明”。小吴举例说,酒文化主题的精品酒店,开在酒庄旁边,随时可以去酒窖品酒会客;湖泊主题的精品酒店,盖在湖泊旁边,推窗就是满眼的湖景、门外就是环湖长廊;还有温泉主题、田园主题……近年来,简单的“洗、息、睡”型的酒店已经很难满足新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个时候,精品酒店提供的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则成为小吴这类消费者的首选。当然,黑马势头虽猛,却并非市场主力军。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精品酒店在国内整体酒店市场中的数量占比尚不足1%。从分布地区看更为集中,华东地区占比最高,达到了42%,其次是华南地区,占比约为18%。短租民宿个性化,住宿性价比要高如果说精品酒店的优势在于特色鲜明,它的弊端则在于收费相对较高。这个国庆节,学生小刘的古镇客栈之旅,让特色与廉价,更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小刘是一名北京的在校大学生,国庆期间前往云南香格里拉旅游。她在一家短租平台上选择了一家古镇客栈。“一个房间一天的价格才200多元,并且离景点也很近。平台上游客对房东评价高,这让我住得放心。”以古镇客栈为代表,特色房源在短租市场可以说极其抢手。在特色房源的供应中,四合院、别墅的比例均达到20%左右,显示出极大的市场需求。与特色房源相对应,近年来短租民宿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短租市场潜力巨大。去年短租民宿在线交易规模87.8亿元,预估今年将达到125.2亿元。农家乐专业化,农村住宿也能高标准说了这么多的酒店民宿,乡村旅游业一定不能忘掉。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呈现四种类型,即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以及休闲农庄。如今,这些休闲农业,在带动新一轮乡村旅游热潮的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北京周边已经玩得差不多了,再开车要往远一点走。”北京市民赵女士这个国庆准备自驾游去住农家乐,在她看来,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最适合自驾,如果农村的餐饮住宿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定会更有吸引力。赵女士的想法,不仅仅代表着城市游客,同样也代表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思路。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出台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评定标准,其中对餐饮住宿、居住环境、游乐设施等多个项目进行了规范,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评定星级农家乐的现象。在中国人看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旅途,“住”是一件大事。而对于国庆期间广大出行群众来说,无论是高端酒店、精品酒店的优质服务,还是短租民宿和农家乐特色升级,乘兴而去满意而归是结果,消费升级体验迭代仍在途中。条件越来越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呀!
中国内地“赏花经济”日渐升温催热乡村旅游是怎么回事?甘肃天水“桃花会”、江西婺源油菜花海、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最美人间四月天,中国内地各大城市“以花为媒”,推出多条赏花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赏花踏青。“赏花经济”日渐升温,为颇受青睐的乡村旅游再添一把火。进入4月,甘肃临夏永靖县刘家峡古城新区如意公园和南滨河路景观带的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黄粉紫,姹紫嫣红,俏丽争春。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香。今年,甘肃“桃乡”天水秦安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桃花会”,按花期开放顺序依次在6个主景桃园开展踏青赏花、泼墨写花、赋诗吟花、科普育花等活动,该地成为国内旅行社推广的热门短途线路。又逢周末,秦安农家乐住宿预定火爆,“桃花经济”升温。兰州“80后”上班族刘静上周便预定了在秦安的住宿,“春暖花开,趁机带孩子来户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让自己暂离城市的喧嚣,体会农村的淳朴,这也是众多都市人的心声,相信这种乡村旅游会越来越受欢迎”。樱花、海棠、油菜花、杜鹃花、牡丹……4月,从南到北,中国各地春花争奇斗艳,各大赏花景区游人如织,“赏花+乡村旅游、赏花+古镇游、赏花+休闲体验游”等也已成为旅行社推出的热门旅游产品,颇受游客青睐。在2017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中,南京市旅游委把梅花、樱花、月季花等应季花期产品“嵌入”旅游线路中,设计推出以“花样南京新鲜体验”为主题的南京春季赏花新品线路,拉开春季旅游序幕。西藏林芝市林芝镇嘎拉村的牧民也“交了桃花运”。2017年林芝第十五届桃花旅游文化节已启幕,桃花和雪山交相辉映,林芝秀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感受最为纯真而原始的民族乡村风情。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模和速度进入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2017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披露,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人民币,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休闲农业下一步如何走?
草色青青、杨柳依依,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正是踏青好时节。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近年来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井喷式上升。但与此同时,功能单一同质化、缺乏文化元素、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也被饱受诟病,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如何从吃顿“农家乐”转变成留住乡愁,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扬农村长处留田园乡愁一座田园小院,一桌乡间土菜,几杯农家白茶……这是早年间休闲农业“土里土气”的模样。而当前,一个“土”字已不能概括产业发展的全貌。日前,记者在吉安采访时发现,该县鲁家村已成为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家庭农场村。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兴办休闲农庄,将果园变为采摘园,吸引客人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让来到鲁家村的游客上得了山、下得了水、玩得了泥巴、爽爆口服。”据村里负责人介绍,2008年鲁家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村容变洁、拓宽道路,生态发展的理念渗透到这个小村庄。坐在观光小火车上行驶在风景秀美田间,不仅把家庭农场串联起来,方便游客在各个农场间游玩,更能够在沿途能感受美丽乡村的风景。“鲁家村的目标是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至少一个星期。”乡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永前对记者表示,以前多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下经营单一农场,现在县里鼓励休闲农业握指成拳、合作共赢闯市场。从“农家乐”“卖景观”到“留乡愁”,安吉县村民不仅努力守护绿水青山、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价值,在利益共享、稳定持续发展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注入“新元素”强化“利益共享”如何让村民分享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果,调动参与积极性,一直以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作为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2014年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全村建成18家差异化家庭农场,由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实现了统一规划、同一品牌、统一运营。鲁家村村支部书记朱仁斌介绍说,2017年的土地流转年租金,平均每户村民约有8000元固定收益;景区建成投运后,将直接产生300多个岗位,间接产生岗位超过500个,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工资收入超过600万元。差异性家庭农场避免了同质化低价竞争,各农场间的功能互补,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作为安吉县的地标产品,安吉白茶也受到广泛关注,从一棵茶树变成一个产业,从几亩发展成目前的17万亩,从小部分人参与到全县10多万从业人员以及20万左右人参与季节性采摘,茶叶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000元,成为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安吉白茶主导产业示范区。安吉县剑山村党总支书记丁其军说:“村里的99%村民都从事安吉白茶种植,这是第一产业,也是村民的‘第一桶金’;有80%的村民利用已有厂房和机械,帮助外地茶农精加工,这挖得是‘第二桶金’。如今,一二产业已经稳定,大家就将目标放在了第三产业发展上,‘第三桶金’来自休闲旅游产业。”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休闲农业下一步怎么走?2016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达30多万个,比上年增加了4万多个。但同时,功能单一、主题不明、低价竞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较为普遍。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项目简单粗暴复古,缺乏文化乡土气息,更值得思考的是功能的乏味,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难留住游客脚步、难拉住回头客。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有待于完善,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要适度开发,留住乡土味,保住乡村风貌,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陈晓华建议,首先是推进“农业+旅游”,美化山水林田湖、建设休闲农庄等新模式;其次是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活动;三是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四是推进“农业+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功能。
去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怎么样?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远景设计院指出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农民增收、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什么标准
(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基本条件1.规划编制科学。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发展思路清晰,目标市场定位准确,布局结构合理,工作措施有力。2.扶持政策完善。当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和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3.工作体系健全。明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职能和主管部门,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统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已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重视服务能力提升,能围绕信息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市场推介、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4.行业管理规范。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对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民俗村及连片的农家乐等实行标准化管理,近三年内无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园区建设规范,无擅自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修建休闲旅游基础设施行为,无以破坏农业生产为代价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象,没有发生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资源事件。5.基础条件完备。县域范围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能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要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网络畅通,要有路标、有指示牌、有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要达到相应的建设规范和公共安全卫生标准。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具有农耕文化展示、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功能的园区,要做到设施齐全、先进实用。6.产业优势突出。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分布在全县30%以上的乡镇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集聚区;主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要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有吸引力较强的体验项目和餐饮、服务功能。能够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开发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7.发展成效显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受益面30%以上,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60%以上,从业人员30%以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60%以上接受专门培训。(二) 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基本条件1.示范带动作用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符合当地规划布局和有关要求,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能够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乡土人情开发休闲产品,周边农民能够广泛参与和直接受益。通过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2.经营管理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热心公益事业,社会形象良好。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明确,接待服务规范。近三年内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职工工资和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3.服务功能完善。园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休闲项目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强。客房、餐厅干净整洁,卫生设施达标。通讯、网络等设施顺畅。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完善。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3.基础设施健全。道路通畅,路标、说明牌、路灯、停车场健全。消防、安防、救护等设备完好、有效。无违规建筑和占用耕地乱搭滥建现象。建立了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近三年内没有发生污染环境等问题。4.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高度重视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加强人才培养。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健全的管理机制,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上岗人员培训率达 100%,关键和重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5.发展成长性好。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所产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标准。近三年示范点总资产、销售收入和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当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占职工总数的60%以上。详细的可以到付件中查看相关内容。
2018上半年乡村旅游营收多少亿?
4200亿元。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以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稳中增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今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利润总额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7.4%。 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今年1-6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农村网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新业态层出不穷。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催生出了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中央厨房、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据介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是受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创新驱动以及融合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去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