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钱包买房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该买房还是租房
装修新闻 作者:joeyangjin 时间:2018-10-16 13:50:19 浏览量:7019 来源:住范儿
导语: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才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被自己的“六个钱包”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年轻人漂泊异乡打拼,竟然连住有所居都保证不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竟然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樊纲的发言被公开报道之后,一时引发了不少争议。说句公道话,由于个别媒体断章取义,公众对樊纲的本意其实是有所误解的。回溯当时的语境,当台下观众提问年轻人是否要买房时,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作为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号召年轻人量力而行,樊纲的发言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许多年轻人都为房价而感到焦虑的情况下,樊纲的发言内容正好激活了公众的“怒点”,这才无辜“躺枪”。青年群体从来都是网络舆论的主力,而住房则是中国青年的一项“刚需”,年轻人面对“刚需”难以满足的现实,自然会产生不满。在任何国家,购房都是一笔重大支出,而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买房对年轻人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传统观念,以及房子与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挂钩的严峻现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购房需求。这种强烈的购房需求,让一些年轻人有了不计任何代价都一定要买房的观念。为了买房,父辈掏空家庭攒首付,年轻人将大部分工资用于偿还月供,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前段时间热议的“隐形贫困人口”,其中也提到了为了还房贷,某些高薪白领无法储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才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其实,当我们询问老师、朋友,自己现在是否应该买房,得到的回答很有可能与樊纲的说辞差不多。但那时我们不会愤怒,因为老师、朋友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要承受高房价带来的种种弊端。然而,当这些话从一名公众人物那里说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一样了。尽管樊纲个人并非负责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官员,但是,公众却难免对公众人物产生某种“管管房价”的期待。这种期待,很容易让舆论对公众人物的发言产生误解。事实上,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各种政策,实现“房住不炒”的终极目标。解决房价问题的“秘诀”,还是要到经济结构转型中去找。欲将房地产与中国经济体松绑,不仅需要房产税、限购等短期调控措施,更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而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轻易被断章取义的报道干扰心绪,用合理的心态面对现实压力,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
六个钱包买房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靠家人买房是啃老吗男女双方,加双方4个老人,6个钱包供一套房子,比喻中国式买房。按现在1、2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不啃老真的很难买上房子,甚至啃老也是买不上。
六个钱包买房 到底是应该买房还是租房
您每个月的租金是多少? 能买的话肯定是买好了 相当于 付了首付 您每个月租房的钱还贷款 这样您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 您长期租房 时间长了都差不多可以买一套了 而租房子的话 始终房子都不是你的 并且3-4线城市的房子升值空间是很大的 不像1-2线城市 大城市基本成型了涨幅并不大
六个钱包买房 是刚需买房还是租房
买房与租房本身就是见仁见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房屋需求情况来进行选择。租房的好处:房产市场中租房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生活模式,特别是对于在外打工的人而言,公司不提供食宿,就必须租房住。所以租房生活的灵活性就很大。还有就是租房不用一次性付大量的现金,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投资。再者就是可以避免买房贬值、还款等风险。而且不会因为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租房还无需购买家具家电、装修等,又可以省下不少钱。买房的好处:有一套自己的房产更有归属感。买房可以在未来有一套自己的房产,不用担心遇上二房东之类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看待。而且自己又固定的居所,将来孩子户口能够直接落实,上学也方便,不用担心择校费的问题。家里要是有老人也方便照顾老人。适合租房的人群:一般来说,初入职场工作的年轻人、工作流动性比较大的人群、收入不稳定的人群以及资金紧缺的人群就比较适合租房。因为租房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不用担心像买房后需要每月按时还贷的情况出现。还有就是想将资金用于其他投资的人群,一旦买房就是上万的交易,这样一来会牵扯到是否还有活动资金的问题。适合买房的人群:现在房地产有一个通用词语就是“刚需”,这就是准备结婚、已经有首付款、手里资金宽松、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这也是目前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主要人群。其次就是改善性需求以及想投资房产的人群。这类人资金充裕、有稳定的收入且收入较高,买房对他们而言生活质量并不会有何变化。
为何说“六个钱包买房”?
最近,经济学家樊纲在电视节目上提出“六个钱包买房”说法,遭到网友一片嘘声。所谓六个钱包,是指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积蓄。准确地说,这是12个长辈。年轻人买一套房,竟然要打12个长辈的主意,中国城市的房子真是牵动无数人。其实这个说法过于理想化,全国范围内能够满足条件的家庭极少。首先,许多年轻人到谈婚论嫁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经不在了。其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还在,他们也基本都有其他的子女,其他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毕竟那个年代还没有独生子女政策。即便你足够“幸运”,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有你一个孙辈,你对象也和你一样“幸运”。那么,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的终身积蓄在房价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世上最大的笑话莫过于,拿上个世纪的工资买现在的房子。纵然他们慷慨解囊,谁好意思伸手拿?这不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而是养老与买房的两难问题。今天“六个钱包”买了房,明天还有几个钱包养老呢?有人说,樊纲的话被断章取义了。我看了完整的节目视频,的确有一点,樊纲在“六个钱包买房”之前还说了,如果工作还不稳定,可以先租房。他还加了前提“如果六个钱包都起作用的话”,也就是并不是鼓励每个年轻人都去打长辈的主意。但“六个钱包”的说法确实是他明明白白提出来的,不是传播者附会的。在高房价面前焦虑不安的年轻人,不买“六个钱包”的账,是因为他们原本对经济学家抱有其他的期望。他们期望经济学家可以对房价畸高的不合理现状建言献策,而不是教自己啃老。因为啃老并没有什么操作上的技术难度,只需要磨练一下脸部的角质层。当然,“六个钱包”论并没有什么“险恶用心”,它只是房地产市场长盛不衰的“先上车”理论的最新变种。“先上车”理论认为,房价永远涨,而且房价上涨速度永远快于收入上涨速度,因而先上车肯定比后上车有利,所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车。不得不承认,在过去二十年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先上车”理论都是正确的。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上车早而得利的人,也有一些没有及时上车而懊恼悔恨的人。在市场的教育作用下,不择手段凑首付买房俨然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买房成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国情教育课。事情甚至演变为:对一个人好,就劝他买房;想害一个人,就劝他相信房地产有泡沫。但是我们同样要认清,“先上车”理论只是一种被动适应的生存智慧,它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当下,比房价更牢固的或许是人们对房价的非理性信仰。作为经济学家、公众人物,本不应该火上浇油。蹊跷的是,不到三年前,樊纲对年轻人买房还是另外一个态度。在2015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上,有年轻人提问,自己是应该拿父母的钱买房,还是投资自己出国留学?樊纲是这样回答的:“你还要父母给你付首付,我们的父母真是太好了……作为教授我很有感触,国外那些人上研究生啊,博士生啊,都是自己挣钱的。自己要打工的,父母不给钱的,如果父母现在给你出钱,你现在不要买房,你要努力奋斗,才能够回报父母。”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但我还是更喜欢鼓励年轻人努力奋斗的那一个。
年轻人到底是该买房还是租房
有钱买房 如果连首付的钱都没肯定得租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