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唯美三居室,诗意的栖居
装修新闻 作者:goope 时间:2018-05-23 10:16:39 浏览量:4799 来源:住范儿
导语: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其原诗是:“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能够让世人所知,真得感谢海德格尔。由于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荷尔德林这个原创者被忽视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就得去解读诗意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诗思、诗情,或者指诗的内容和意境,而诗的意境就是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国度,诗意不仅具有中国所包含的韵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诗人来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她是万乐之源,因此又是‘极乐’”。诗意地栖居,在我朴素的内心里,以为就是要惬意地栖居在伊甸园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环境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你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你便是郦道元,你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个世界就在你的脚下,留连西湖,瑶池仙境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想念苏小小,可以眷顾白素贞,可以重温《满江红》。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诗意地栖居,就是还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美丽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纯童话,是小我世界的高贵性灵。它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春天里紫燕的细语,是夏日里浅浅的清潭,是秋风里怒放的菊韵,是冬雪中第一支梅开。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阳刚,也最婉约。曾记得汶川大地震有这样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救援人员发现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位母亲身下面还有一位活着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伤,抱出来时,她还恬静的睡着。人们在检查物品时,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此时,当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什么也不说,你也知道什么是人情了,你如果因此而感动,你的心便有了诗意,你的情感层次便是丰富的。我知道,这一天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虽然我当时无法接到,但这种关心,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感激,这就是人情啊,人情!在感受浓浓亲情之外,还必须能够珍惜和体悟真挚爱情和友情。只有能够珍惜与珍视情感的人,诗意才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你感动于他们的对爱情的坚贞,为主人际遇感叹唏嘘,你的心就诗意着了。能理解牛郎之于织女,柳梦梅之于杜丽娘,阿诗玛之于阿黑哥。能听懂《华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悯《雨霖铃》的无语凝咽,能体悟汪伦送李白,王维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谊,并融入了你的肺腑,进而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空明澄澈的。在这样美与善的境界里,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诗意而深沉啊。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博爱。它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灵魂,如果能理解它,并从心底里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么自己也就进入了宗教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内心世界,难道还没有诗意吗。我们理解史怀泽吗?我们理解特蕾莎修女吗?史怀泽这位德国籍思想家、管风琴家、哲学家、医学家、慈善家,他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博爱,可真算得上典范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几十年无私帮助印度加尔各达的贫民一样,在传染病肆虐、种族争斗,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行医治病,这一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没有一种无上的博爱与悲悯情怀,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谁又能够坚持得住啊!读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事,内心里肯定有一种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就叫“懂得”。除了对这样的人感动之外,如果你能在人生途中,对陌生的微笑一个积极的回应,对友情帮助一个真诚的感谢,对儿童的天真烂漫一个欣赏……这样的情怀,亦是诗意的情怀。
诗意的栖居 是什么意思
“诗意的栖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发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它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汪人类渴求的泉水,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唱……让我们携手走进荷尔德林所神往的《远景》踏青吧:“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这美好的景象,这高山流水一样的情愫,这来自天上的神秘力量,震撼着二十一世纪贫乏的心灵。但它不独属于荷尔德林,也不为海德格尔私藏于锦囊。
人,诗意地栖居的感悟
艺术世界,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谬斯的青睐。曾记得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便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从秦文中我们学会了犀利,从汉赋里学会了张扬恣肆,从唐诗中学会了激情飞扬,从宋词中学会了哲理与缠绵,从元曲中,我们又学会了一唱三叹。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完美交融,古人与今人同喜同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当我们站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像前,当我们站在中国美术博物馆罗立中所画《父亲》油画前,默默地流着泪,感动着,幸福着,沉思着,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情怀,我们自然醉了。当我们在夜深人间的时候,打开电脑,音箱里飘然而来的是《云门夜雨》那略显忧郁的箫声,《春江花月夜》缠绵的琵琶弦响,《高山流水》高雅的古琴韵语,这样的日子,一刻千金,一梦千年。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呵!诗意从何处寻,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人,诗意地栖居的内涵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用清代学者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这类人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也即“生命的机械化”。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一直很喜欢明朝归有光的那一篇《项脊轩记》,其中有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虽然他的家境是贫寒的,所读之书又大多是借来的,但这一种悄然中的“诗意地栖居”,无疑有着一种难得的静雅之美。年轻时的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颠沛流离于各国间,即使穷得买不起一张电影票,也还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堆书,两个人守着一盏灯夜读,乐趣自在其中。更用林语堂的话说,只要“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他们就“不亦快哉”!如果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同时在“诗意地栖居”中使生命的本真存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人生的感动就不言而喻。更何况,“一炷心香洞府开”,以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等等,又点拨了我们多少年,只是红尘十丈,人声鼎沸,冥顽不化者,从荷尔德林呼吁至今,依然不知凡几。
如何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
“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出自哪里啊?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话出自荷尔德林,但是使得这句话闻名的是海德格尔。从照片上看,他具有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刚毅和冷竣;不仅如此,他还保存了日耳曼人的哲学传统,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海德格尔借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状况,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归属。“人充满劳绩”,记叙了人的状况。勿庸置疑的,每个人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困境。“劳绩”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人必然是充满劳绩地生存。这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下的劳绩,同时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现代人而言,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权,他们为了生存而把这种归属权让渡给了老板。同时,他们同样要承受无尽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整个社会对于每个人的预设。这个社会的舆论认为,“你”必须成功,否则,你将被甩出高速运转的社会。另外,媒体的高度发达剥夺了人享受自身思想的机会。媒体无孔不入地占领我们的领地,他代替我们获得,他代替我们分析,他代替我们得出结论。那么,在现代性的社会中,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人除了异化为工具之外,还是什么呢?“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想说的是,生活本生就是充满诗意的,“诗意”是生活的最好解释。诗在本质上与生活最为贴近。卢贡内斯认为,所有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充满隐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这种内在的隐喻的关系,我们只需知道,文字的本身的隐喻。比如“风格”(style)这个词,本生有“笔”的意思,“朴素”(plain)这个词,有平坦(flat)的意思。博而赫斯认为,文字不是由抽象的思考产生了,而是经由具体的事物而生的,而“具体”在这里和“诗意”是一个意思。比如,“恐怖”(dreary)这个词,其中有“血腥”(bloodstained)的意思,高兴(glad)有“精练优雅”(polished)的意思,而“威胁”的意思是“一群威胁的群众”(a threatening crowd)。同样,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别的例子来。如会意字中“上”( ),“下”( ),“出”( ),“各”( )。我们现在对这些词的使用大部分是他们的引申义,转借义。这些引伸义和他们本义之间就是“隐喻”的关系。形声字中,表形的部分也存在大量的引申。比如“殊”、“殇”、“残”等字,从“歹”得义,“歹”既“ ”,原义是残骨,这里就是借“残骨”喻死亡了。又如“齿”( ),我们知道,“齿”除了表示牙齿的意思外,还有表示年龄的意思。所以“龄”字用“齿”为表义的部分。我们现在的的部首,大多是这样的。如“瑜”“瑾”“珏”都有“美玉”的意思(从“玉”),“堂”“墉”“垣”“壁”都是建筑中的一部分(从“土”)。汉字中的这种隐喻有力地证明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我们进而讨论语言。先来看一些idioms。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 hill”(小题大做),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a snap(易如反掌)。无论英文还是中文,其字面意思和所要指称的意思是完全不同,这些idioms充满了隐喻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idioms的引用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隐喻之中,虽然我们并不自知。还有一个idioms,“plastic people”,自然,这句话不是讲“塑料人”的,而是讲那些比较功利主义的人。在美国,纽约人通常说Los Angeles的人有点plastic。比如,在party上,一个女孩可能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开什么车来的?一个人开的车可以透露出他的阶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那个女孩知道是不是还有和你继续交谈下去的必要。就好像在上海,如果有人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一般是在打探你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从南方来的,包括温州昆山等地,是比较有钱的人;从安徽河南四川来的,以打工居多。从北方来的人一般不会是打工的,但也很少是老板。车子、籍贯和人的社会状况之间也是隐喻的关系。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数目项王”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是示意项羽做出杀刘邦的决断。“玦”有决断的意思。如果大臣被放逐在外,如果皇上赐以“玦”,那么这个大臣已经不能回到京城了,因为皇上示意其“自绝”,如果皇上赐以“环”,那么就是叫这个大臣返回来(还)。另外,我们都知道,鱼表示丰收(余),鹿表示喜庆欢娱(禄),折柳表示惜别(留),桃是长寿,松是坚贞等等。如果不明白这些物象其中的隐喻的含义,大量古代诗词文章就不能理解了。回到idioms上,这些idioms主要出现在口语和散文诗歌当中。在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中是禁止使用idioms的。商务英语,科技英文和哲学论著一样,需要严密和确定性,而含义丰富的idioms被逐出这些文本,就像诗人被逐出柏拉图学院一样。只有文学才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当得起这些idioms的含义。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呈现”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是“诗意”,是那些无穷无尽的“隐喻”。“栖居”。有的翻译成“安居”。我更喜欢“栖居”。在我们言说“栖居”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又说了一个隐喻。因为“栖”这个字让人想起“栖息”,本来是形容鸟兽的。我认为,这个词并不是降低了人的层次,而是指出了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一种自然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生活在大地之上。“栖居”这个词和“劳绩”形成了对比。他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诗意”引导我们去获得的。最后,“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这个词打消了我们的某种误会。既是“诗意”不是虚无飘渺地漂浮在现实的上空的,而是存在于这块大地之上的。“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栖居。”正如我们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隐喻”,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我们的生活是充满了“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