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字画名作赏析
学搭配 作者:耿耿 时间:2018-06-06 19:49:04 浏览量:3744 来源:住范儿
导语:
读《古代山水画》有感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宋发展至今,有数不清的绘画名家、名作。同时伴随着每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画理画论,那么这些画理画论都是我们后辈所要深入研究的。 最近我略读了其中一些,感触很深。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从荆浩的《笔法记》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石涛的《话语录》等等.......无论画家是侧重技法层面的理论还是侧重精神层面上或是两者结合的理论,都是历朝历代大家总结出的至理名言。无论是哪家哪派,应该广泛涉猎、深入学习。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更多的是记录山水画构思、构图法,其中也有人物故事。和宗炳的《画山水序》比较,《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论,而且他用山水体现道,精神层面上的意义重大。“道”是在老庄哲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字,“道”既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又是有形,是世间万无物的始基及本根。可以看出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山川地貌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体道、悟道。他提出的“澄怀观道”更是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成为画家的口头禅。 那么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到石涛的《话语录》是山水画理论的又一高度。《话语录》共十八章,每一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论述。那么开头第一章便是围绕“一画”而论,它是山水画的美学本质,石涛的绘画美学即是建立在“一画论”基础之上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话语录一画章)可见石涛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画即道,是无是有,一画下去万画开,可见山水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之处。那么就技法论而言,在第五章笔墨章、第六章运腕章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在一一举例。 写这篇读后感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对于古代画理画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练武术一样,外功固然重要,也要注重内功的修养。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水墨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水墨画家?
朱耷(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僧人。江西南昌人,南昌宁王朱权之后,明亡后出家,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三国·晋·隋·唐 钟 繇 151 - 230 三国·魏 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笔势传云许昌人)。 顾恺之 346 - 407 晋 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展子虔 约550 - 604 隋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周、隋,善道释、人物故实。 阎立本 ? - 673 唐 雍州万年(今西安)人,一作榆林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人。 李思训 651 - 718 唐 字建,一作建景。宗室,封彭国公。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草木鸟兽皆穷其态。 张 萱 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善人物。 王 维 701 - 761 唐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工草隶。尤工画山水。 韩 干 ? - 780 唐 蓝田(今陕西蓝田)人,精写貌人物,尤工鞍马。 韩 滉 723 - 787 唐 字太冲,长安(今西安)人。休子,仕至德宗朝宰相,封晋国公。 荆 浩 五代·后梁 字浩然,隐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 关 仝 约907 - 960 五代 画山水,初师荆浩,刻意力学,寝食都废。 董 源 ? - 962 五代·南唐 源又作无,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有“山水鲁班”之称。 黄 筌 903 - 965 五代·后蜀 字要叔,成都人。幼有画性,长负奇能。刁光胤入蜀,授之竹石花雀。 周文矩 约 917 - ? 五代·南唐,建康句容(今南京)人,能画冕服车器,尤工人物士女。 顾闳中 五代·南唐 江南人,图绘宝鉴入宋非是。事南唐元宗父子为待诏,善画人物。 周 昉 唐 字仲朗,历代名画记作景玄,长安(今西安)人,善画道释、人物、士女,皆称神品。 宋 代 巨 然 北宋,僧,江宁(今南京)人。攻画山水,祖述董源,皆臻妙理。 李 成 919 - 967 字咸熙,世称李营丘,系出长安,唐之宗室。 范 宽 ? - 1026 本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燕文贵 967 - 1044 北宋 图画见闻志作燕贵,画继作燕文季,吴兴(今浙江吴兴)人。 蔡 襄 1012 - 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工于书,真、行、草、隶皆优入妙品。 文 同 1018 - 1079 北宋 字与可,号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 苏 轼 1036 - 1101 北宋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李公麟 1049 - 1106 北宋 字伯时,自叫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 张择端 北宋 字正道(按味水轩日记作字文友),东武(今山东武城)人,作《清明上河图》。 米 芾 1051 - 1107 北宋 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黼。书画自成一家,世称米家山水,其为大米。 米友仁 1086 - 1165 南宋 字元晖,晚自称懒拙老人,米芾之子,世称大小米,其为小米。 赵 佶 1082 - 1135 宋徽宗。怠于政治,惟好书画,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无不精工极妍。 李 唐 约1083 - 1163 南宋 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李 迪 1089 - 1161 宋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山水小景不迨,画犬猫亦佳。 王希孟 1094 - 约1121 宋 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阳)人。作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苏汉臣 宋 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宣和(1119-1125)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 赵伯驹 1119 - 1185 宋 字千里,太祖七世孙。善青绿山水及木石,兼工花卉翎毛,尤长于人物。 马 远 1164 - ? 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后居钱塘(杭州)。“南宋四大家”之一。 刘松年 1190 - 1194 南宋 画院待诏 钱塘(今杭州)人,俗呼为暗门刘。“南宋四大家”之一。 夏 圭 1195 - 1224 南宋 画院待诏 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梁 楷 宋 1201画院待诏 号曰梁风子,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 郑思肖 1241 - 1318 南宋 字所南,一作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 马 麟 南宋 所作《芳春雨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五代、北宋: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
中国早期水墨画代表作品有哪些?
1,读读中国绘画史,2,看看专业的网站3,百度搜索看啊看
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觉?山水画如何鉴赏?
宋 郭熙《早春图》 《早春图》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对于大多数收藏书画的人来说,欣赏山水画只止于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这幅字画他们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欣赏的方式其实就是线性的思维方式,很片面不深入。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山水画,一般来说,工笔山水比较容易看懂,因为他描绘的都比较真实。如果水墨大写意山水画,就很难欣赏了,因为它具体,太抽象。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山水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 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山水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山水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山水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山水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中国古代水墨画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有哪些?
[宋] 苏 轼 《枯木竹石图》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清] 石涛 《梅花图》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一代大画师。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清] 郑板桥 《石壁兰竹图》 “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竹枝图》卷,元,倪瓒(纸本,墨笔,纵34cm,横76.4cm。) 本幅自识:“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款识内侧有清乾隆帝题七绝一首,钤明代项子京,清代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人王南屏等鉴藏印多方。 倪瓒的《清閟阁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耐览者何……”。观此图,竹干与枝节形态宛然,竹叶偃仰疏密布置得当,生意十足,可知作者并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似,追求笔墨的逸趣,并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瓒自己所说:“下笔能形萧散趣,要须胸次有筼筜!”图中用笔峭劲灵动,似懒实苍,实已得墨竹画萧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并辅以高超的笔墨技巧,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艺术作品。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墨缘汇观》卷五著录。